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上的探索
倪华美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畜牧兽医服务站 22610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畜牧兽医行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畜牧兽医职业教育肩负着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如何紧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探索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有效路径,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1.1 职业教育与产业振兴耦合理论
职业教育与产业振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1.2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个方面,其中产业兴旺居于核心地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为畜牧兽医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例如,在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下,畜牧业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1.3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理论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其不仅需要较高文化素质,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水平。畜牧兽医职业教育作为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和本领的主要途径,需要通过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教授和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技术,了解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知识,以此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农业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2.1 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
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畜牧兽医类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乡村畜牧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专业课的教学依然偏重理论,很难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畜牧业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去。二是当前乡村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调整变化,在很多领域比如,宠物医疗、畜禽养殖智能化等等领域对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很多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院校并没有开设有关此类的专业,或者有关此专业的建设比较滞后,已经跟不上产业的发展。
2.2 实践教学条件短板
实践教学是畜牧兽医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较为薄弱,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落后、数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操作需要。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企业参与度低,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观摩以及辅助性的实践工作,很难接触企业的核心业务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较弱,很多老师没企业经历,对实践活动很难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2.3 师资队伍结构问题
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但实践经验较少、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二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没有新进青年教师,致使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难以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2.4 服务乡村能力不足
畜牧兽医职业院校服务乡村的能力仍需提升,学校与乡村距离较远,对接和指导乡村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深度不够,人才针对需求培养的力度欠缺。学校转化科研成果的效率不高,有的先进畜牧兽医技术、成果无法及时进入乡村生产实践,无法有力助推乡村畜牧业的发展。学校在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推广等活动的过程中,资源的整合不到位,服务的面窄、点少,无法最大效能地发挥其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三、赋能路径探索
3.1 “校 - 企 - 村”协同育人模式
结合“校 - 企 - 村”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把资源聚在一起、力量拧成一股绳,在空间上共享教育资源和实训基地,围绕区域畜牧业特色产业的共性需求开展精准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学校作为育人主体积极参与农牧生产相关企业生产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引导更多大中专毕业生向乡村汇聚,与当地的规模养殖场对接,将农校的土专家与农村乡土人才相结合。
3.2 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为破解传统课程体系弊端,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在畜牧兽医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操作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应的课程群,打破学科边界限制,优化课程组合形式,将不同模块对应的不同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3.3 乡土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
立足于乡村畜牧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开发乡土教材和乡土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到乡村开展调研,收集当地畜牧兽医实践经验、典型案例、传统技术等,编写具有乡村特色的教材、教学资料。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41+X 证书制度实施
大力推行 1+X 证书制度,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 1+X 证书制度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既能获得学历证书又能得到若干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而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而设立。
结束语
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赋能路径和保障机制,能够不断提升畜牧兽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乡村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畜牧兽医职业院校应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为乡村畜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蒋桂林 , 王玉龙 , 王峰 , 等 . 畜牧兽医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上的探索 [J]. 新农村 , 2023(7).
[2] 龙麒任 . 朱雯 .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9).
[3] 杨凌云 .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 [J]. 中国果树 ,2023(11):147- 147.
[4] 沈璐 .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关键任务与丽水典型实践 [C]//2023 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论坛论文集(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