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单元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分析

作者

戴诗慧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小学

摘要:单元整合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师可以在单元知识整合中更加突出习作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单元整体内涵进行写作,从而实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创造性表达能力的目标。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单元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单元整合;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展开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中积极采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在单元整体教育理念、知识点呈现中可有效推动习作单元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展开单元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整合目标,明确导向

单元整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展开习作教学中,首先应注重整合目标,明确习作教学导向,整个单元目标整合中应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特别是习作能力的系统发展来进行[1]。教师可以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子目标,从习作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以及思维的培养等多个维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同时,教师应注重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序列。在设定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目标既具有普遍性,又能够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此外,教师还需将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紧密衔接,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目标展开,为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教学中,结合单元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可观察植物生长、制作小气象仪器,以直观体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思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锻炼观察力。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归纳出实验的关键步骤与观察到的现象,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将这些过程与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实践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加入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彼此分享各自的实验心得和写作经验,增强学生的互动性与合作精神,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和写作的兴趣,使其在享受创作的乐趣中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单元整合视域下,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紧密围绕单元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核心,注重情境与习作内容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习作主题,精心设计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3]。情境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应注重情境的情感导向作用,通过情境的渲染和烘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内心情感,将个人情感融入习作之中,使习作具有真情实感。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种沉浸式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虚拟世界,组织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一片神奇的森林中,四周是高大的树木,天空中飞翔着五彩斑斓的鸟类,地面上铺满了闪亮的宝石,空气中弥漫着未知的香气。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从而进入一种充满奇幻与冒险的心理状态。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生在这个奇妙世界中的经历与发现,鼓励学生描述学生遇到的奇怪生物、探索的神秘地点或者与魔法人物的对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内心的情感与创意,而非仅仅依赖书本知识。这种情感和思维的双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变得更加生动,故事情节也更加丰富多彩[4]。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情境设定,开始进行写作,并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果你进入一个充满奇迹的世界,最先想做什么?你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从情感角度进行思考,推动其进一步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文字。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构思,并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感动、惊讶或兴奋等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适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加入具体的细节和情感波动,使其作品更具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三、架构序列,循序渐进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单元整合理念指导下展开习作教学中,可采用架构序列的方式,循序渐进展开教学[5]。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编排特点,系统规划单元内的习作教学内容,确保各部分内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层次。在架构序列时,教师应注重知识的铺垫与延伸,技能的训练与拓展以及情感的熏陶与升华,确保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习作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推荐一个好地方”习作教学时,由于本单元围绕“自然之美”主题展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理解大自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并将这些感知转化为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确保学生在逐步积累知识与写作技能的同时,能够通过习作提升感性与理性的综合表达能力。首先,教师应从感官体验入手,帮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多样景象。利用展示图片、短片或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感知自然景色,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或户外活动中,观察不同的植物、动物或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兴趣与热爱。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景物描写,通过景物的颜色、形态、声音感官特点等具体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注意细节的捕捉,要求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然景象描述,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式和词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感受,避免单一化和机械化的写作模式。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结构化写作的技巧,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文章结构,使之层次清晰、突出重点,使作品更具表现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四、融合读写,相互促进

教师在融合读写,相互促进的教学理念下展开习作教学,应深入探索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依据单元主题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汲取写作营养,在写作实践中运用阅读所得。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结构,学习语言表达,为写作提供丰富素材和范式。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阅读中的感悟和思考融入写作,使写作成为阅读的自然延伸和深化。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万花筒”习作教学中,该单元不仅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还强调通过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读写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因此在阅读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章,特别是描写人物、事件或景象的写作范本,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练习,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值得描写的对象,并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与表达这些对象。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际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学与个人体验结合,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通过生动的实例展示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并在课堂上开展集体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某个场景、人物或事件的观察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写作不仅是语言的组织,更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描述过渡到更具创意的写作,培养学生运用丰富词汇与多样句式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单元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在明确整合目标、创设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序列以及融合读写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写作技巧与方法,更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投入,从而实现学生语言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单元整合视域下的习作教学,不仅注重学生个体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写作与其他语文能力的相互促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惠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策略初探[J]. 少男少女,2024,8(15):54-55.

[2] 张婷.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整体教学优化路径研究[J]. 辽宁教育,2024(13):77-79.

[3] 赵蕾.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点探讨[J]. 华夏教师,2024(6):42-44.

[4] 朱勤.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编写特点及教学策略[J]. 科学咨询,2024(18):237-240.

[5] 马小琴. 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对策[J]. 情感读本,2024(35):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