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之界 “融”数学之趣

作者

黄明珍

福建省厦门市马銮湾实验学校

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是教师教学策略的改革方向。结合跨学科教学,让学生能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增强对其他学科的探索精神。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技巧,重点分析如何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为广泛的视野。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技巧

跨学科教学模式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视野,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跨学科的实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精神,并结合实践活动增强知识的联结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跨学科教学,探索相应的实施技巧,力求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一、融合科学元素,强化思维能力

融合科学元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例如开展与物理、化学相关的实验活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利用数学模型来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理解数学的实际功能,这种结合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数学公式、图表以及数据分析的数学手段来解释实验结果,以此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这样的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1]。在数学与科学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和科学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授几何学概念时,可以利用天文科学中的星体运动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和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利用这样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能学到数学的基本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利用这样的实践让学生能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数学与科学结合的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团队合作,互相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思路,团队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让他们在集体讨论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相互倾听、理解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互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二、融合语文元素,培养理解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因数和倍数这一知识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跨学科融合的切入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数学中的基础内容,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语言的理解相关,数学与语文的结合可以利用语言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清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此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可以结合语言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因数是能被一个数整除的数,而倍数是一个数的整数倍。教师可以及时设计语文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用语言描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利用语言的组织来理清数学概念,也能通过语言的表达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在讲解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带有语言描述的数学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例如这样一个问题:“某个班级有30个学生,如何将这些学生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每组的人数是30的因数?”这样就让学生解决了数学问题,还让学生利用语言理解因数的含义。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帮助他们表达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例如在解决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某个学校要组织一次文艺活动,共有48个节目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节目数必须是48的因数,那么学生可以选择哪些小组数?”在这种问题中,学生要利用语言来理解48的因数并结合数学运算得出结果。教师注意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思考过程,例如“48的因数有1、2、3、4、6、8、12、16、24和48。因此选择的组数分别是1、2、3、4、6、8、12、16、24和48。”从而让学生在理解了因数的概念基础上还学会了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

三、融合艺术元素,提升艺术素养

艺术与数学的结合能使学生在视觉和感知的层面上理解百分数,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图形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看到百分比的变化如何与图形的比例、色彩的深浅等艺术元素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还能结合艺术创作活动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提升他们的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将艺术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数学运算,而是通过多维度的感知拓宽他们的思维理解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具体来说,可以将百分数的概念与色彩的运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如何计算一个数字的百分比时,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颜料来表示百分数,学生可以用红色表示某个数的30%,用蓝色表示60%,用黄色表示10%,利用这样的颜色分配来让学生能看到百分数在整体中的比例关系,从而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表现来提升他们对色彩的感知,以此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3]。

四、开展情境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的设计应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推理与计算。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就可以结合校园环境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桌子的宽度,甚至通过步行估算操场的周长,从而让他们对厘米、米、千米的概念产生直观感受。此外,跨学科的整合能为数学情境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来源。在“统计与概率”相关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科学、社会等学科内容让学生调查自己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并将数据绘制成统计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能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例如在“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统计一周内不同时间段的温度变化,并绘制成折线图。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数据处理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下图展示了一种情境化教学在统计与概率单元的应用示例,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结果,使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该表格展示了某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学生可以根据此数据绘制折线图并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这种情境能让学生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还能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结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展学科的边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学生能理解数学概念,并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数学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生活、艺术领域紧密相连,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也应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卓毅,岳静.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定位、挑战及路径生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4,40(12):60-67.

[2]李海燕.“新课标”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36):79-81.

[3]高芳.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4):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