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三教”改革的天然药物学基础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杨荞玮

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天津市 300131

摘要:从获取知识的单维思维走向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多维思维,从学校课堂教学的一元结构走向多个教学地点的双元结构的办学格局,是作为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特征。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本文以中职专业课《天然药物学基础》为例,基于提高知识与技能应用的原则,在教材、教法上分别进行项目式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索意识和注重第二教学地点实践教学等改革,以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天然药物学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水平。

关键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三教”改革;项目式学习;探究意识;第二教学地点;

一、引言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应围绕教师、教材、教法三个关键点进行改革。同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普通教育所涉及的教育活动,是基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学习,以学科知识积累、以升学为目标,以受教育程度的层次提升为核心,显现为“一条路走到黑”的教育路径。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教育活动,是关注认知与行动兼容的学习,知识、技能或资格等行动知识的积累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并重、升级涵盖升学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教育转变。[2]

《天然药物学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药剂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熟练掌握天然药物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技能。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天然药物学基础》课程中的教材、教法进行实践探索。

二、中职《天然药物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脱节

教材不仅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创新的基石,更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内容决定了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范围,教材内容的编排决定了学生知识框架搭建的雏形,这些对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掌握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教材编写属于传统教材的编写,以知识点串联为主,按科属分类将二百八十种天然药物分为十九章讲解,内容较为完整,但忽略了实际生活中和企业生产中的运用,以至于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学习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不高

教法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路径,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师和教材的创新,因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该课程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和讲授法,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方式给学生展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不够,没有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同时讲授法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天然药物学基础》课程实践探索

(一)建立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作为一种改善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区别于知识传输型的传统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和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中职学生与普教的学生相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中职专业课中进行项目式学习符合国家、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诉求。

1.什么是“真实性”项目

界定“真实性”项目的标准是因人而异,对于同一个项目,有人会认为是虚构的、有人会认为是具有可操心的,但“不真实”项目是比较好判别的。因此,可以从“不真实”的项目开始排除。

通过观察分析,笔者认为“不真实”的项目分为“低等级”和“高等级”两种。“低等级”的“不真实”项目通常会是让学生们在学校里完成一些比较“空洞”的作业,例如根据某一个研究主题或者社会热点做一个PPT展示,撰写一篇某个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这些作业除了他们的老师和同班同学,没有任何其他公众观众,没有人真正研读他们写的东西,没有人真正使用他们创造的东西,他们所做的工作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某个人或者某个工种的工作者去完成。“高等级”的“不真实”项目往往还是课本中提供或者老师精心构思出来的一些好像“真实”的任务或者情景,例如《天然药物学基础》中的课前导入:“药剂班同学小李放学回家,邻居王大妈拿来一包从市场买来的茯苓粉来咨询是否是真的,小李刚好学完天然药物学,课堂做了茯苓显微镜鉴别实训,掌握了显微镜鉴别茯苓技术,因此他很高兴地要了几克茯苓粉,回到学校进行茯苓显微鉴别。后告诉王大妈其买来的茯苓粉掺了其他粉末,并给王大妈耐心细致地讲解目前市场中药掺假现象。”这个任务乍一看确实很好,构建一个情景并且有了“茯苓粉”这样一个现实元素,但试想,现代社会哪个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敢于自己去学校实验室进行显微鉴别并且告知他人中药掺假?如果剥掉“茯苓粉”这个貌似“现实”的元素,这个任务情景本质上仍旧是一个构想出来的导入情景而已,对于学生掌握解决真实问题的技能没有本质提升。

因此,在教学的很多任务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伪真实”的,是老师为了传授知识而生硬制造出来,既不存在真实被解决的需要,也不能产生任何真实的影响。这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背景、故事存在的被人造出来的项目,如果作为项目反复练习应用,只会造成中职学生学习的技能与现实需求的技能不相符,达不到技能培养的要求。

2.项目式学习的设计

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就必须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吗?不一定,但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可以是多个角度中某个角度真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设计项目式学习:

(1)创造的产品为真实世界服务,是人们确实需要或者会被人们使用的项目

例如:为小区的某株天然药物设计一张“名片”,参与到小区创文活动中。天津市部分社区为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正在着手张贴小区植被介绍,而现在小区内种植的某些植物,如铁冬青、苏木、槐等,正是天然药物,学生们可以借此契机,将学习的天然药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创文活动相联系。

(2)与学生生活直接联系的项目

例如:“天津市的春天漫天飘舞着的白絮到底是什么植物的什么器官?”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白絮多的道路上留意观察两侧的植物特征并拍照研究。如果知道掌握这些知识,家有鼻炎患者的同学在选房子的时候,可以避免选小区内大面积种植这些植物的小区。这样的项目连成年人都不可否认它的有用性,会十分感兴趣。

项目的真实性越高,完成项目可能为学生带来的影响就越加深远,能从更广、更深、更结构化的层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意识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作用从由线性的资源支持到可沉浸式课堂的构建变化,由接受信息的载体到参与互动任务的工具的转型。而课堂则由单向的师生交互到多向的单元探究。

以《植物器官的形态》一章为例。以前只是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某株植物根系的图片或者视频,通过眼看和老师讲解,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上课往往呈现的状态是:这个图片上的根的不定根肥大,呈块状或纺锤状,这种根就是老师讲的变态根中的支持根。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会产生任何探究意识,为什么不会有探究意识?因为没有需要学生思考探究的地方,而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有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产生由疑惑到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驱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并得出自己的探究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植物器官的形态》一章中,让药剂班级同学课前从天然药物名检索表中自己“认领”一株自己感兴趣的天然药物,可以是因为名字好听、可以是因为常见常听、可以是因为长得好看,只要是学生喜欢、感兴趣即可,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的类型、组成、形态特征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讲解后,在超星学习平台发布讨论题,如“秀一秀你的专属植物的叶”,让学生以图片+评论的形式上传自己“专属”植物的叶介绍。由于学生只有原有药物的名称,就需要运用课堂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原有药物叶的图片,有些植物的叶非常不好找,比如仙人掌的叶就是它的刺,属于变态叶中的叶刺,在找到图片后,还需要翻阅课本和资料,根据叶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辨析分类。由于每株药物的每个器官都十分复杂,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叶形、叶缘、叶尖、脉序、叶的类型、叶序、叶的变态等多个方面进行选择性分析。在这个地方,又无形中完成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智商高低或者掌握能力深浅的划分,而是由于《天然药物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对天然药物的探究意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药物的同一种器官的关注点不一样,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药物、鼓励他们深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体验到成功,进而提升对天然药物的兴趣。

(三)采用第二教学地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要改变普通教育往往只有学校课堂单一学习地点的模式,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双元或多元办学格局的教育转变。

学校有个开放式草药园,种植了近百种中药植物,种类繁多。有次,在草药园观察植物时碰到学生,学生询问“为什么草药园种植的金银花的花蕾不是课本上说的黄白或者绿白色呢? ”学生错误的将花的雄蕊与花蕾混合,使我才意识到原来讲解课本知识、运用信息技术的个人巩固,都从本质上与实际认知有所差别。因此,在课余时间带领并鼓励学生去草药园认识每种药物,分析它的六大器官以及入药部位。学生对于这种走出课堂的室外活动都十分积极,遇到疑惑的地方常常聚集讨论。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不必在几十平米的教室中枯燥的学习,而是在广阔的自然界中探索知识。

四、结束语

大自然是一座宝藏,小到一株草,大到一棵树,它的花、叶、茎、根、果实、种子等都可以成为观察对象。而天然药物会因所处的时间季节、地点环境等不同而产生微妙差异,这些需要观察、需要与自然真实的相处。《天然药物学基础》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通过项目式学习搭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观察拉近与自然的距离、滋生对天然药物的真挚情感,进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获得智慧的启迪,培养学生做无止息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通过以上三个方向进行课程的实践探索,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初步完成本门课程在“三教”改革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耘东,赵蒙成.普职融通的原理与路径: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J].职教发展研究,2022,(03):23-33.DOI:10.19796/j.cnki.2096-6555.2022.03.003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