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政策支持下黑土地保护实践探索

作者

崔巍 袁明欣 李擎 包真女

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兴安盟,137400

摘要: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宝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利用,让黑土地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支持成为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力量。本文将深入探索政策支持下黑土地保护的实践路径,剖析成效与问题,以期为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政策支持;黑土地保护;实践

引言

土地沃野千里,粮食满仓盈实,黑土地以其无与伦比的肥力,孕育着无尽的希望,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如今,黑土地退化问题日益凸显,敲响了生态警钟。近年来,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政策相继出台,犹如春风化雨,为黑土地保护带来新的契机。在此,对政策支持下的黑土地保护实践展开探索,探寻守护这片黑土地的有效之道。

1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概述

黑土地保护相关政策是守护黑土地资源的关键保障,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黑土地保护法》作为核心法律,以法律形式明确黑土地保护的责任与义务,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法律依据,其涵盖黑土地规划、保护措施、监督管理等多方面规定。同时,国家制定黑土地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设定明确的保护目标与任务,如提升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等,并规划实施路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结合本地黑土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在资金投入、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这些政策从国家到地方形成体系,共同发力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有序开展,为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2政策支持下黑土地保护实践面临的问题

政策支持下黑土地保护实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在政策执行层面,部分基层地区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由于监管力量有限,对一些破坏黑土地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同时,政策配套资金不足,导致一些保护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完善,农业、环保、水利等部门在黑土地保护工作中职责存在交叉,信息沟通不畅,影响工作协同性。技术支撑方面,黑土地保护技术的研发与实际需求有差距,一些先进技术成本高、操作复杂,农民难以接受。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技术人员匮乏,无法有效将新技术传递给农民。农民参与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多数农民对黑土地保护政策认知有限,且保护行为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农民主动参与黑土地保护的意愿较低。

3完善政策支持下黑土地保护实践的建议

3.1加强政策执行监督与考核

强化政策执行监督是确保黑土地保护政策落地生效的关键,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公众力量。政府内部,建立上级对下级的定期巡查制度,重点检查政策落实进度、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保护项目实施效果。例如,省级部门可每季度对各地市黑土地保护工作进行抽查,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偏差。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方式,方便公众对破坏黑土地行为进行举报。对于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一定奖励,提高公众监督积极性。此外,要建立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将黑土地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设定明确的考核指标,如土壤肥力提升幅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和部门给予表彰与奖励,对执行不力、未能完成保护任务的进行问责,以增强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2优化部门间协调合作机制

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应明确各部门在黑土地保护中的职责边界,避免职能交叉与推诿现象。农业部门负责制定农业生产中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标准与指导方案,推广科学种植与施肥技术;自然资源部门负责黑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部门则重点监管黑土地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解决黑土地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与难点事项。例如,针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黑土地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协调会议确定各部门任务分工、资金分担比例以及项目推进时间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搭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各部门及时上传黑土地监测数据、政策执行情况、项目进展等信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共享,各部门能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协同制定政策与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3.3加大技术研发与推广投入

技术创新是提升黑土地保护水平的核心驱动力,政府应加大对黑土地保护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聚焦土壤改良、水土流失防治、农田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研发一批适合本地实际的先进技术与装备。例如,研发高效的土壤肥力提升剂、智能化的农田灌溉与排水设备,提高黑土地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对新研发的技术与产品进行试验示范,让农民直观了解其效果与优势。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与管理技术。

3.4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

提高农民与企业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对于农民,设立直接补贴制度,根据农民实施黑土地保护措施的面积、效果等给予相应补贴。例如,对采用轮作、休耕等保护方式的农民,给予每亩一定金额的补贴,弥补其因减少种植面积带来的经济损失。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由受益地区或企业对黑土地保护地区和农民进行补偿。比如,城市居民消费了来自黑土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将部分资金用于补偿农民的保护行为。对于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对投资黑土地保护项目的企业,减免相关税费;在企业贷款方面,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5强化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黑土地保护的认知与参与意识至关重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黑土地的重要性、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保护政策与措施。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视频、公益广告,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提高公众关注度。开展“黑土地保护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活动,组织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向农民传授黑土地保护知识与技术,向学生普及生态环保理念,向社区居民宣传黑土地保护的意义,增强公众的保护责任感。鼓励公众参与黑土地保护行动,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黑土地巡查、生态修复等志愿活动。建立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广泛听取公众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建议与诉求,使保护工作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民意。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黑土地保护氛围,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策支持在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黑土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强化执行力度,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探索创新保护模式,才能让黑土地重焕生机,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匡恩俊,张久明,姬景红,等.黑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2):92-96.

[2]张美琪,刘帅,郭庆海.政府激励、感知价值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与行为影响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2):49-58.

[3]周瑞.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23.

[4]王天一.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23.

[5]李中华.黑土地保护的绿色金融实践[J].中国金融,2022,(1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