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效果研究
包煜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南通 226010
摘 要:高等教育资助工作将成为教育扶贫的重点内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在精确扶贫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更有效推进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改善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帮扶”与“扶智”、“帮扶”与“扶志”结合,切实达到“扶贫先扶志,育人先育心”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被资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将成为教育资助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将以我国高等教育资助工作为背景,结合高等学校资助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具体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挥资助育人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多彩资助育人;路径
在中国实施精确脱贫政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更好地遵循国家的精确脱贫策略,推进精确援助,并把援助活动和培养人才的活动融合在一起,以此减轻大学生家庭的财务压力,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扶贫”+“智慧提升”+“意志坚定”三者的联合作用,从而助力他们的全方面成长。这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来的新要求。学校的资助是解决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上学问题的基本保证,是我国脱贫扶贫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稳步脱贫和高质量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因此,就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大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来说,本文将有针对性地就目前在高等教育资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相应问题
(一)资助认定的主体不够精准
当各个大学评估贫困生时,可能会遇到如下三类问题:首先,学校通常依赖于学生提供的书面资料、评审委员会的评价和他们的整体生活情况来确定他们是否属于贫困生。然而,这些文件有时候无法准确反映出学生本人的真实财务状况,因此很容易产生造假的情况。其二,采用投票的方式选定仍旧存在问题。尽管投票的方式会出现“圈子文化”效应,一些学生会把票投给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而非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其三,名额分配的限制问题,有些高校会采用名额分配的形式,每个辅导员负责的班级会有一定的名额限制,但是问题是如果贫困的学生集中在某个班级,针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例如:某班级有很多贫困生,却往往会因为名额的束缚使得他们无法得到国家的资助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使得大学的贫困生识别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无法达成大学的精准扶贫目标。
(二)资助与育人不能有效地结合
首要的是培育的含义是塑造和发展个人能力以达到“道德、智慧、身体素质、审美观与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并成为符合社会的健全人才的目标。但在精准扶贫的前提下的高校育人的基本内涵,其应该再增加一条,就是教会贫困生脱贫的本领,更通俗来说,就是要教学生“授人以渔”的本事。资助和育人是一体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毋庸置疑。资助教育能够保障贫困生正常的学业和最基本的物质生存,但往往改善不了学生的行为模式,尽管解决了物质需要,但精准帮扶下的育人一旦缺失,也就失去了资助育人政策实施的本意。
(三)物质资助为主,精神层面弱化
首要任务是明确资助教育的含义,即指的是在国家的财政支持框架内,为大学生的物质援助同时,培养并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协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理念与宇宙视角,推动接受资助的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以达到“教育”的目标。其包括了两个维度,即资助和育人,资助是指财政上的帮助,是指物质上的支持,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帮扶,育人则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引导与教育,以最终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资助效果评价与反馈不足
资助认定的主体是否能够被精确识别?资助与育人是否能够有效地结合?被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都是资助育人工作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不仅能促进以上问题的解决,还可推动资助工作的创新与完善。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少高校常忽视对资助效果的评价和反馈管理的工作,常把“对学生资助前的认定管理工作”和“学校资助过程中的资助金的发放”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而对资助后的各项监督管理工作做得不足,对学生助学资金的使用合理性、使用的方向等实际状况把握不清,不能持续且及时地掌握资助后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的变化,这也就无法根据情况的转变及时作出调整。
二、关于高校多样化资助教育途径的精确贫困救助视角分析
(一)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倡利用红色的历史遗产来弘扬红色精神并延续其血脉。高等教育机构被视为传递红色文化的关键地点,它能够把这种文化的传授与精确的教育援助相结合,以党的先进性为核心指导思想,借助人类间的互动影响力塑造榜样,并在党组织的活动中展现出困境党员的模范行为。亦可各学年进行的支部立项过程中,在高年级困难党员指导下组织多彩志愿团队,去往贫困区域进行支教,关爱帮助孤寡老人以及留守儿童,通过实践行动反哺贫困地区。在平时工作当中对困难党员进行关怀,鼓励其学习革命者的红色精神,弘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作风,综合专业特点组织大学生创新,引领困难党员通过自身能力转变当前的命运。
(二)建立绿色通道,创建绿色平台
教育部构建了绿色通道体系,对于新录取的贫困生,首先办理入学,保证每名新生都可以顺利入学,如此保证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入学的有效对策。建立绿色的支持系统是针对那些需要特殊关注的人群如贫困户和残疾人子女或享受最低保障的家庭实施的一项“7+1”援助方案:提供一次新生的入学补助金;一项特别的国家级经济困境奖学金;一种无偿的学生医疗保险服务;为他们安排兼职的工作机会以获得实践经验并赚取零花钱;赠送一部鼓舞士气的书本给每个受惠者阅读;邀请优秀的校友作为他们的导师来指导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之路;最后还包括一套包含日常必需品的生活物资包赠予这些有需要的学子们。当新的学期开始时,通过学校设立的支持体系,原本单一的新生优惠政策已经扩展成为涵盖了上述提到的各项服务的全面性的“7+1”项目——这不仅减轻了贫寒家庭的负担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安心与温暖。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激心并将救助转化为培养人才的过程,从而达到了高等院校精确施援的目标[3]
总结:高校教师在资助工作的过程中缓解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更要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把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物质帮助为基础,能力自信为支撑,思政引导为辅助,监督管理做保障”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被资助学生知恩感恩、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作为辅导员的我们期待每一朵花都能精彩地绽放。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运用教育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对于当前资助工作当中的问题,秉承贫困生综合发展的原则,创造多彩资助育人模式,在具体实践当中探寻扶贫、扶志、扶智的全新途径,切实提升资助育人的效用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则东,胡新岗,黄银云,朱建平.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实践典型案例与思考[J].职业技术,2022,21(2):43-48.
[2]刘世清.目标悬浮、技术化治理与可持续性缺失——后扶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如何继续前行?[J].南京社会科学,2021(5):146-153.
作者简介:包煜(198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