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理念下药学教学方法与案例实践
程海英 古国贤 杨冰清
天津天狮学院 医学院 天津 3017002;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131
一、引言
药学是一门集化学、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其核心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当前,传统药学教学存在课程体系碎片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医药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STEM 理念强调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将 STEM 理念融入药学教学,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为药学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2]。
二、STEM 理念的内涵与药学教学价值
(一)STEM 理念的核心内涵
STEM 理念并非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实现四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其核心特征包括:一是跨学科融合,强调从多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项目式学习,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是实践导向,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四是创新驱动,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3]。
(二)STEM 理念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药学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工程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例如药物研发需要运用化学知识设计药物分子结构、运用生物学知识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药物剂量计算和数据分析、运用工程学知识优化药物生产工艺。STEM 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药学学科的最终目标是研发安全有效的药品、保障药品质量、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STEM 理念以实践为导向,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实际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契合药学学科的应用型属性。当前医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型药物制剂、新型药物分析技术、精准药学等领域不断涌现新的需求和挑战,这需要药学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STEM 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STEM 理念下药学教学方法设计
(一)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跨学科知识整
基于STEM 理念,打破传统药学课程按学科划分的模式,以“药品生产全周期”为主线,重构跨学科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1)增设跨学科核心课程,开设《药物研发工程》《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实践》等课程,将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数学、医学等知识融入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环节,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4]。( 2)优化课程内容衔接,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例如在《药物化学》课程中介绍药物分子结构设计后,在《药剂学》课程中引导学生基于药物分子结构设计合适的药物制剂,在《药物分析》课程中教授如何检测该药物制剂的质量,在《药理学》课程中研究该药物制剂的药理作用,形成“设计 - 制备 - 检测 - 评价”的完整知识链。( 3)引入行业前沿内容,邀请医药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行业前沿技术(如 3D 打印药物制剂、人工智能药物筛选、新型色谱分析技术等)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实践与探究结合
广泛使用项目式教学,以实际药学问题为导向,设计贯穿多门课程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5]。例如,设计“诺氟沙星胶囊的优化与质量控制”项目,将《药剂学》(制剂工艺优化)、《药物分析》(质量检测方法建立)、《药物化学》(有效成分分析)、《数学》(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课程知识融入项目中,学生需完成制剂处方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检测方法建立、数据分析与评价等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采取虚拟仿真与实体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虚拟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危险性高、成本高、周期长的实验操作,再结合实体实验进行验证和实践。该教学方法既可以降低实验风险和成本,又可以提升了学生的操作熟练度。
构建长效校企协同教学模式,与医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过程,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例如,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参与药物制剂的体外溶出度检测、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等工作,直接接触行业实际问题,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能力考核
基于 STEM 理念的药学教学评价体系应突破传统的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构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学科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首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等,可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报告、小组汇报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可通过综合性考试、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两者权重分别设定为 60% 和 40% ,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除学校教师外,邀请企业导师、同学参与评价。企业导师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学之间通过小组互评,评价团队协作能力和贡献度,形成“教师评价- 企业评价- 学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再者,创新性评价指标:增设“创新方案设计”“技术改进建议”等创新性评价指标,对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或技术改进建议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四、STEM 理念下药学教学案例实践
(一)案例一:诺氟沙星新型缓释片剂的设计与制备
案例背景:缓释片剂能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是
当前药物制剂研发的热点方向。本案例以“诺氟沙星缓释片剂的设计与制备”为项目任务,
融合《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数学》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开展STEM 式学习。实施过程:
(1)项目启动:教师提出项目任务,介绍诺氟沙星的药理作用、现有剂型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目标(设计并制备出释放时间达12 小时的诺氟沙星缓释片剂)。
(2)方案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运用《药物化学》知识分析诺氟沙星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稳定性),运用《药剂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缓释材料(如羟丙甲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和制剂工艺,运用《数学》知识设计正交试验方案,确定关键工艺参数。
(3)实验实施: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制备诺氟沙星缓释片剂,运用《药物分析》知识建立体外溶出度检测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溶出量,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与优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溶出曲线,评价缓释效果。若缓释效果未达到要求,则分析原因,优化方案并重新实验,直至达到项目目标。
(5)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汇报项目成果,包括方案设计思路、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结果、缓释片剂的性能评价等,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案例成效:通过本案例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缓释片剂的设计与制备方法、药物溶出度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跨学科应用能力,如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数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小组通过优化缓释材料配比,成功制备出释放时间达 14 小时的诺氟沙星缓释片剂,提出了创新性的制剂方案。
(二)案例二: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检测与分析
案例背景:中药材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的关键,其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本案例以“甜菜根中甜菜碱的检测与分析”为项目任务,融合《药物分析》《分析化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开展STEM 式教学。
实施过程:
(1)问题提出:教师介绍甜菜碱在中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当前中药材市场中甜菜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提出项目任务:建立甜菜根中甜菜碱的检测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的甜菜根样品进行检测与分析。
(2)方法建立: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选择检测方法,优化检测条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方法学验证,确保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3)样品检测:学生收集不同产地(如内蒙古、云南、山西)的甜菜根样品,进行样品前处理,运用建立的检测方法测定样品中甜菜碱的含量,记录检测数据。
(4)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不同产地甜菜根中甜菜碱的含量的柱状图和折线图,运用《数学》知识分析产地环境对甜菜碱含量的影响,形成数据分析报告。
(5)成果应用:学生将数据分析报告提交给合作的中药企业,为企业选择优质甜菜根原料提供参考,同时提出提升甜菜根质量的建议。
案例成效:本案例实践让学生将药物分析技术、数学统计方法、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学生的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为中药企业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
将 STEM 理念融入药学教学,通过重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与校企协同结合的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可有效解决传统药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STEM 理念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一是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二是引入国外先进的 STEM 教学经验和医药行业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药学人才 [6] ;三是建立长效的校企协同机制,推动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深度对接,实现“教学 -实践- 就业”的无缝衔接,为医药行业持续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嘉辰 . 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及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J]. 西藏科技 ,2025,47(03):39-46.
[2] 刘畅, 孙海明, 王春梅, 等. 药学专业教育的创新之路:基于“STEM”理念的改革探索 [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5,46(04):306-308.
[3] 王曦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TEM 教育政策与实践路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25.
[4] 孙善亮 , 薛鑫 , 房方 , 等 . 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下药物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J]. 药学教育 ,2024,40(06):89-93.
[5] 谢颖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 STEM 课程过程性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D]. 沈阳大学 ,2024.
[6] 樊玉录 , 别春晓 , 徐一新 , 等 . 中外药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J]. 药学教育 ,2024,40(06):24-28.
作者简介:程海英(1981.07-),女,汉族,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药物研发。
基金项目: 2021 年度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TEM 教育理念下本科药学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HIE21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