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研究
李婷婷 王鹏
宁阳县第一中学 271400
摘要:本文聚焦于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阐述了“五育融合”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融入地理问题链设计中。通过具体的设计策略和实践案例,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有效的问题链设计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智、体、美、劳教育资源。然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设计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考查,缺乏对“五育融合”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研究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实现地理教学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五育融合”理念下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的意义与现状
(一)“五育融合”理念下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的意义
“五育融合”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协同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问题链设计融入“五育”元素,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劳动观念。例如,在地理问题中融入德育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融入智育元素,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融入体育元素,可结合地理环境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融入美育元素,能让学生感受地理景观之美,培养审美情趣;融入劳育元素,可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劳动技能。
(二)当前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的现状
目前,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问题设计过于注重知识记忆,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例如,问题多围绕地理概念、原理等知识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问题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此外,问题设计中对“五育融合”的关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问题链“五育”元素关联松散且缺乏系统性
当前,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在实践层面面临困境,突出表现为问题链中“五育”元素关联松散且缺乏系统性。多数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虽意识到需融入德、智、体、美、劳元素,但只是简单拼凑,未能将各育有机串联。例如,在讲解“工业区位因素”时,仅在问题链开头提及某工业发展对当地就业的带动作用(德育),中间部分集中于工业区位条件分析(智育),结尾让学生设计工业旅游路线(美育与劳育),各问题间缺乏逻辑递进与内在联系,学生难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构建起“五育”融合的完整认知框架。同时,问题链设计缺乏系统性规划,未形成围绕“五育融合”目标的完整问题体系,无法有效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策略
(一)以地理实践为基,融合劳育与智育
地理实践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育与智育融入其中意义重大。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实践能力与劳动技能培养不足。“五育融合”背景下,地理实践为劳育与智育的结合提供了平台。通过地理实践,学生能将课堂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智育水平;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参与测量、绘图、调查等劳动活动,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这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被调查实践活动。设计问题链:“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什么?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测量植被的高度、冠幅等指标,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如何运用工具准确记录数据,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学生分组进行实地测量、数据记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植被分布规律,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掌握测量、记录等劳动技能,实现劳育与智育的融合。
(二)依托地理案例研讨,渗透德育与智育
地理案例研讨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升智育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很好地渗透德育。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通过研讨地理案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智育水平。在研讨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体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如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使地理教学更具深度和温度。例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教师引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案例,构建问题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有哪些?”“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效果如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你认为未来黄土高原应如何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学生分组研讨,分析水土流失成因,评价治理措施成效,提出优化建议。在研讨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地理分析能力,还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渗透。
(三)结合地理景观赏析,融合美育与智育
地理景观是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将美育与智育融入地理景观赏析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传统教学中,对地理景观的赏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其美学内涵和地理知识。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地理景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实现美育目标;同时,在赏析过程中,深入探究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提升智育水平,使地理教学更具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例如学习“地貌”时,教师展示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景观图片,设计问题链:“从色彩、形态等方面描述该地貌景观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涉及哪些地理过程?”“不同地貌景观对当地人类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景观之美,分析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探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赏析中,学生提升了审美能力,同时深化了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美育与智育的融合。
结束语:
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为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通过以地理实践为基、依托案例研讨、结合景观赏析等策略,实现了劳育与智育、德育与智育、美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这些策略打破了传统地理教学偏重知识传授的局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审美情趣与劳动精神。未来,地理教师应持续探索“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不断优化问题链设计,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推动地理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庆.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地理问题链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
[2]马保原.“五育并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教育艺术,2024,(04):20-21.
[3]俞梅英.“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4,(0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