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性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李申

辽宁省大营口市石桥市中兴小学 115100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自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其自律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人格发展。本文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提出以“习惯浸润”“榜样引导”“评价激励”为核心的实践策略。通过课堂规则内化、教学素材渗透、家校协同共育等路径,探索贴近低龄儿童认知的可行性方法,旨在为小学班主任及语文教师提供兼具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自律培养方案。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自律性;习惯培养

自律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因认知水平有限、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规则意识不足等问题。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德育渗透,为自律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挖掘语文课程中的自律教育资源,构建符合低龄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班级管理和学科育人提供参考。

一、以规则为载体,构建自律行为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规则培养与时间管理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教师可以借助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成长。

1.规则可视化,强化行为边界

规则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将规则可视化能有效帮助他们理解并遵守。教师可以利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如《升国旗》《小书包》等,设计“班级公约墙”。以《升国旗》为例,课文蕴含着庄严肃穆的礼仪要求,教师可据此制定“静、齐、快”的课前准备规范。“静”要求学生在课前迅速安静下来,不吵闹、不随意走动;“齐”强调书本、文具摆放整齐,坐姿端正;“快”则督促学生在听到上课铃响后,快速做好上课准备。

为了让这些规则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可开展每日晨读前的“一分钟自检”活动。在这一分钟里,学生对照“静、齐、快”的标准,检查自己的书本摆放是否整齐、坐姿是否端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明确行为边界,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同时,“班级公约墙”以具体行为图示的形式呈现规则,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时刻提醒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2.任务分层,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低年级学生缺乏时间管理意识,教师可以根据部编版语文课后练习特点,设计“阶梯式作业单”。

以一年级《我上学了》单元为例,布置“每日一诵”和“每周一记”任务。“每日一诵”要求学生每天朗读课文3分钟,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感;“每周一记”则让学生用图画记录一件自律小事,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为了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完成时间,可结合“自律打卡本”。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在打卡本上记录完成时间,逐步形成“今日事今日毕”的意识。

二、依托语文素材,激发自律内驱力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巧妙利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自律习惯。

1.教材人物榜样化

语文课文中有着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闪耀着自律的光芒。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自律元素,为学生树立榜样。

以《乌鸦喝水》为例,乌鸦口渴却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它没有放弃,而是坚持探索,通过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喝到水。这种坚持探索的精神正是自律的体现。还有《小蜗牛》中的蜗牛,它虽然行动缓慢,但始终耐心等待,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人物的经历,感受他们的自律行为。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情境中,更能深刻理解自律的重要性。此外,续编故事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自律的意义。

2.班级同伴示范化

同伴的影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巨大。开展“自律小明星”评选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在评选过程中,结合语文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主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律经验。比如,有的学生分享“如何安静阅读”,他们会提到在阅读时保持专注,不被外界干扰,控制自己的声音和动作;还有的学生分享“怎样整理书包”,他们会介绍按照课程表准备学习用品,将书本、文具分类摆放等方法。这些来自同伴的经验分享,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学生们在倾听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学习同伴的自律行为。通过同伴互助,强化了正向行为的模仿。

三、过程性反馈,发展自律意识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创新评价机制,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推行家校共育积分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1.自评与他评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自律表现,设计“课堂自律星”评价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评价表涵盖“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物品整理”等多个维度,全面考量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律行为。每节课结束后,学生可以用“笑脸/哭脸”对自己在这几个维度的表现进行自评。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

而教师则结合课堂观察记录,给予学生即时反馈。教师的评价更具专业性和客观性,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评结果和教师的评价进行汇总,形成“自律成长档案”。这份档案记录了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轨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2.家校共育积分制

家校共育在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动语文家庭作业,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的观察任务,推行“家校自律积分卡”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学生可以通过完成阅读、劳动等任务积累积分。这些任务不仅涵盖了学习方面,还包括生活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学生积累的积分可以兑换各种奖励,如“自主选择绘本”“担任一日班长”等。这些奖励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积分活动的热情。通过家校共育积分制,家庭和学校形成了协同的激励机制。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完成任务,教师在学校给予指导和鼓励,双方共同关注学生的自律表现。这种机制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感受到自律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律性培养是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通过将学科资源与班级管理深度融合,以习惯浸润奠基行为规范、以榜样引导唤醒内在动力、以评价激励巩固持续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志亮.从小培养这4个好习惯,是孩子将来自律的关键[J].教育家,2022(2).

[2]李梅.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养成积极心理品质[J].教育家,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