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小学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路径探索
鲁林波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一小学 650000
摘要: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本文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创设浸润式成长环境、构建阶梯式目标体系、实施家校协同共育三大策略,形成"文化浸润-目标引导-家校共促"的闭环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品德习惯的系统化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习惯养成;班级常规管理;家校协同;班主任工作
小学阶段(6-12岁)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期,此时期儿童大脑可塑性强,模仿能力突出,但自控力薄弱,需要持续的行为引导。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实施者,需立足学生认知具象化、行为重复性、心理依赖性等特点,将习惯养成融入常规管理全流程。本文结合班级管理实践,探索以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常规管理实施路径。
一、营造习惯养成的文化氛围
在小学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和成长需求,采用具象化与情境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设置“习惯养成主题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七步洗手法为例,将每一个步骤都精心绘制成可爱的卡通图示,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这些图示不仅展示了洗手的正确动作,还通过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物品收纳流程也被分解成简单易懂的卡通图,张贴在主题墙上。每日晨会,安排3分钟的行为演练。教师带领学生按照主题墙上的图示,一步一步地模拟洗手和收纳物品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模仿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正确的习惯。
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具象化的激励方式仍然对他们有着重要的作用。实施“成长树评价系统”,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棵“成长树”海报。树上的叶片数量对应着学生在作业完成、文明用语等方面的习惯达成度。当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使用文明用语时,就可以在自己的“成长树”上添加一片叶片。每周开展一次可视化成果展示,让学生们互相欣赏彼此的“成长树”,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收获。
除了具象化的环境设计,情境化常规训练也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设置“班级习惯日课”,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高频次、短时长的行为强化。早读前2分钟,开展坐姿调整操。教师喊着口号,引导学生调整坐姿,让身体保持挺直、双脚平放地面。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坐姿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提高学习效率。课间实施“轻声慢步”红绿灯提示制度,在教室和走廊设置红绿灯标识,当红灯亮起时,学生要轻声慢步;绿灯亮起时,可以正常活动。
二、构建习惯养成的渐进体系
在小学阶段开展习惯养成教育,需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能力,设定分阶目标,并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实施差异化策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习惯素养。
对于低段(1-2年级)学生,教育重点聚焦于基础习惯的养成。设计“三会”目标,即会整理书包、会主动问好、会按时作息。这些基础习惯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保障。为帮助学生达成目标,配套使用《21天习惯养成手册》。手册中详细记录学生每天的表现,采用贴纸积分的方式实现即时反馈。当学生完成一项习惯任务时,就可以获得一枚贴纸,积累一定数量的贴纸后,还能兑换小奖品。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基础习惯。
中高段(3-6年级)学生则侧重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习惯银行”制度,将预习复习、时间规划等能力拆解为可存储的“习惯币”。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习惯任务后,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习惯币”,并将其存入“习惯银行”。每月开展“好习惯拍卖会”,学生可以用积累的“习惯币”竞拍自己喜欢的物品或特权。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努力带来的成就感,还培养了他们的理财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在实施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实施路径。对于多动症儿童,采用“行为契约法”。教师与学生签订包含坐姿保持、举手发言等具体条款的个性化契约,明确行为要求和奖惩措施。同时,设置每节课3次行为提醒额度,当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教师及时提醒,帮助他们逐渐纠正行为。对于内向学生,实施“小步渐进”策略。从每日主动发言1次开始,逐步提升至小组讨论主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
三、强化习惯养成的教育合力
在小学教育中,构建习惯养成共同体并创新双向反馈机制,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习惯养成共同体,需要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编制《家庭习惯观察日记》是一项有效的举措。家长每日记录孩子作息规律、劳动参与等5项核心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关键方面。班主任每周对家长的记录进行汇总,形成习惯养成曲线图。通过曲线图,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习惯养成情况,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开展“21天亲子共践”活动,能进一步增强家庭与学校在习惯养成方面的协同作用。设计家庭版习惯养成任务卡,如共读打卡、家务分工等,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习惯养成的过程。家长和孩子完成任务后,通过微信群晒图分享成果,形成群体激励。
为了确保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还需要创新双向反馈机制。建立“习惯养成双师制”,邀请家长担任“家庭习惯督导员”。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习惯养成进行监督和指导,每月与教师开展家校习惯养成对照分析。针对“在校积极在家懈怠”等错位现象,教师和家长共同进行专项辅导,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实施“习惯巩固四步法”是破解行为反复难题的关键。第一步,教师敏锐发现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步,家长详细记录问题的具体表现和相关情况;第三步,学生自我复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步,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三方会谈,共同商讨改进措施。通过这四个步骤的循环实施,不断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步破解行为反复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班主任在常规管理中实现三个转变:从行为约束转向文化浸润,从统一要求转向阶梯发展,从单向管理转向协同共育。通过环境、目标、机制的三维联动,构建具有持续性和生长性的习惯培养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萍.小学班主任加强班级柔性管理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研,2025(06):18-23.
[2]黄志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3(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