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共生视域下初中班级文化融合的破局与重塑

作者

王果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学校 ,322000

【摘要】本论文以初中一线班主任的视角,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班级文化融合与管理问题。通过分析初中班级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面临的文化差异冲突、学生认同感缺失等困境,提出营造包容班级文化氛围、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加强家校合作等管理策略,旨在促进班级文化融合,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为学生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关键词】多元文化;班级文化融合;班级管理;初中;文化共生

一、引言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口流动愈发频繁,这使得初中班级成为多元文化汇聚的“小熔炉”。不同民族、地域、家庭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此相遇,为班级注入丰富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管理难题。如何化解多元文化碰撞的矛盾,实现班级文化的和谐共生,成为初中一线班主任亟需攻克的教育课题。本文紧密结合初中班级管理实践,深入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班级文化融合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班级文化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塑造了学生各异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与生活习惯。以饮食文化为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遵循独特的饮食禁忌,若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被忽视,极易引发矛盾。曾有班级组织聚餐活动,因未考虑到回族学生的清真饮食要求,导致该学生在活动中感到被冒犯,进而与其他同学产生隔阂。在语言交流方面,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因方言差异,日常沟通中常产生误解,从而形成交流隔阂,严重阻碍班级和谐氛围的构建。例如,部分南方学生使用方言交流时,北方同学往往难以理解,久而久之,班级中可能出现“方言小团体”,影响班级整体凝聚力。

(二)学生文化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缺失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学生在文化碰撞中容易迷失方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模糊。一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受城市文化影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对民族传统习俗产生排斥心理。而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与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学生融入班级集体的困难,致使集体归属感匮乏。例如,转学生因家乡文化与当地文化差异较大,在班级中难以找到共同话题,长期游离在班级活动边缘,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也极大地制约了班级文化融合的进程。

(三)教师管理理念与方法滞后

受传统班级管理思维的束缚,部分初中班主任在面对多元文化班级时,未能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缺乏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尊重。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与个性需求,管理方式僵化单一,难以适应多元文化班级的管理需求,无法有效推动班级文化融合。比如,在制定班级纪律时,未考虑到某些少数民族学生因宗教活动可能需要请假的情况,导致学生在遵守纪律时陷入两难境地,对班级管理产生抵触情绪。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初中班级文化融合的管理策略

(一)营造包容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主任需率先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学生的文化背景。在班级环境创设上,巧妙融入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元素,如布置特色文化墙,张贴各民族风情图片、悬挂地域文化标语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定期更新文化墙内容,展示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文化参与感。积极组织“文化分享会”等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故事与习俗,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营造和谐包容的班级文化氛围。分享会可设置不同主题,如“家乡的美食”“独特的节日”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分享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二)开展多元文化活动

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是推动班级文化融合的关键路径。班主任可组织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舞蹈学习、特色美食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在组织民族舞蹈学习活动时,可邀请专业舞蹈老师进行指导,先讲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再进行动作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结合学校课程体系,开展多元文化主题班会、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例如,在主题班会上围绕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文化知识竞赛可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竞赛过程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记忆与理解。

(三)加强家校合作,促进文化融合

家庭作为学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班级文化融合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班主任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学生家庭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积极支持学校的班级文化融合工作。在家长会中,可设置“家庭文化分享”环节,邀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文化传承的做法与经验。鼓励家长参与班级文化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家庭文化特色,为班级文化融合注入更多活力,增进家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如邀请擅长传统手工艺的家长到班级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手工艺品,感受家庭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优化班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应依据多元文化班级的特点,对班级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创新。在班级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确保制度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在考勤、奖惩等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特殊需求。例如,对于因宗教节日请假的学生,建立灵活的考勤补登机制;对于在文化融合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特色奖励,如颁发“文化交流小使者”奖状等。同时,构建多元化班级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设立班级文化委员等岗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班级文化融合。班级文化委员负责组织策划班级文化活动,收集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促进班级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结论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班级文化融合与管理是一项充满挑战且意义深远的工作。作为初中一线班主任,应清醒认识到多元文化给班级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创新管理策略,营造包容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活动,加强家校协同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机制,从而实现班级文化的和谐共生,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培育具备多元文化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钟启泉。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 [J]. 教育研究,2020 (05):102-109.

[3]李瑾瑜。班主任专业发展与班级管理创新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 (08):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