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北省红色文化融入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的思考

作者

范国辉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0

摘要:本论文围绕河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展开研究,深入探讨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实现载体以及完善机制保障等路径,旨在提升红色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关键词:河北省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课题项目: 2024年度沧州市职业教育研究规划课题《河北省红色文化融入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研究》(CZZJ202403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河北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契机。

一、创新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

1. 从教师主导到师生共建,促进师生共同提升

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建。例如,在讲解河北红色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和感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

2. 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推动红色课堂教学深度发展

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注重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转变。河北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西柏坡精神中的“两个务必”体现了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背后的价值内涵,将其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红色课堂教学向深度发展。

3. 从理论认知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

高校思政课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河北的红色革命遗址,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的艰苦斗争环境,聆听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强化对河北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二、创新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1. 优化以革命英雄为代表的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河北拥有众多革命英雄和道德楷模,他们的事迹是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河北革命英雄如董存瑞、马本斋等人的英勇事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向这些榜样学习,如何将榜样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见贤思齐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依托红色文化问题意识深化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红色文化问题意识,深化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河北红色文化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讨价值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深化对问题的认识。通过这种研讨式教学,学生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情感和价值的认同。

3. 以“大思政”为指引丰富红色圣地实践体验教学法

“大思政”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在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大思政”为指引,丰富红色圣地实践体验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可以与河北的红色圣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西柏坡、狼牙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将这些基地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课堂。如在西柏坡开展“重走赶考路”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当年党中央从西柏坡到北京的历史进程;在狼牙山组织学生进行红色主题演讲,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学习决心。

三、拓宽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载体

1. 借助红色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红色虚拟仿真技术为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新的可能。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场景。学校可以开发或引入红色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如虚拟西柏坡纪念馆、虚拟地道战场景等。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红色革命环境中。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基于新媒体背景拓宽网络红色教学新阵地

在新媒体背景下,拓宽网络红色教学新阵地能够有效提升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和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河北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如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解读视频等。通过新媒体平台,不仅能够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还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红色文化,深化对高校思政课内容的理解。

四、完善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机制保障

1. 健全红色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学校应加大对红色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积极与河北的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确保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2. 优化红色文化融入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以及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成长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

3.建立思政育人的激励机制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可以将教师在红色文化教学方面的成果,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中,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学生而言,设立红色文化学习奖学金,对在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增加红色文化相关的加分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活动。

结束语:

通过理念革新引领价值塑造,方法创新增强教育实效,载体拓展构建育人矩阵,机制保障确保可持续发展,河北省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已然形成。未来需在数字技术赋能、评价体系优化、协同机制完善等方面持续探索,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杜向民,郗波,王立洲.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2] 孙炳芳,何群.河北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简论[J].沧桑,2010(10).

[3] 张泰城.论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8(06).

作者简介:范国辉(1978-09),男,汉族,河北泊头,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