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作者

严秀蓉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风路小学 邮编:409900

摘要: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领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教学中,单篇阅读主导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板块,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语言素材、多元思维启发与深刻文化浸润,对核心素养培育意义非凡。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通过梳理教学现状、剖析问题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助力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注入新活力。

1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小学高段通常指四至六年级,此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有所提升。语文整本书阅读,是有别于单篇阅读的系统学习方式,强调阅读的完整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籍内容。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即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掌握语法并能灵活表达;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阅读培养逻辑、创新等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文字之美并形成独特审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经典文化并理解多元文化。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在整本书阅读中自主探索文本意义。

2 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方面,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把握模糊,难以精准引导学生阅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与活动体验,致使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利用不足,除教材指定书籍外,教师较少挖掘其他优质阅读资源。在教学评价上,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无法全面考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核心素养发展,难以对阅读教学起到有效反馈与促进作用[1]。

3 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3.1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定

在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关键。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出发,教师应依据书籍特点,设定精准目标。以阅读《青铜葵花》为例,可要求学生积累书中描写乡村生活的优美词汇,如 “芦花”“泥墙” 等具象词汇,以及 “波光粼粼”“炊烟袅袅” 这类生动的形容词短语,同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不可或缺。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引导学生梳理鲁滨逊荒岛求生的情节脉络,分析其解决食物、住所等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思考若自己身处荒岛会有何不同做法,激发创新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阅读古诗词选集时,让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尝试创作短诗,表达对美的感悟。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上,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忠义、智谋等价值观,组织文化讨论活动,加深理解。同时,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定基础、提高、拓展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全面促进核心素养培育。

3.2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

紧扣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小学高段学生兴趣与认知水平。经典文学作品如《草房子》,以细腻文字描绘纯真童年,能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科普读物《昆虫记》,带领学生探索奇妙昆虫世界,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力。

深度挖掘文本价值是关键。以《城南旧事》为例,从语言层面,品味其清新质朴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简洁文字塑造鲜活人物;情节上,梳理多个小故事串联的独特结构,体会其推动情感表达的作用;主题方面,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离别等深刻主题;文化角度,领略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感受文化魅力。教师还可引入同类型书籍拓展阅读,如读完《小王子》,推荐《夏洛的网》,对比两部作品在友情、生命意义等主题表达上的异同,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加深对不同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全方位助力核心素养提升[2]。

3.3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能极大提升阅读趣味性。阅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时,教师可在教室布置类似仙境的场景,摆放蘑菇形状的道具、悬挂彩色气球模拟仙境景观,让学生身着奇幻服饰,沉浸式体验爱丽丝的冒险之旅,加深对书中荒诞情节与奇妙想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项目式学习法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开展 “我为经典制作有声书” 项目,学生分组选定经典书籍片段,从文本朗读、音效制作到后期剪辑,全程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以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小组合作阅读法促进思维碰撞。在阅读《水浒传》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每个小组围绕不同好汉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故事情节,各抒己见,总结人物性格特点与人物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书籍的理解,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3.4完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不再局限于知识掌握,更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等。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定期回顾阅读收获,反思阅读方法的有效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互评环节,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阅读笔记、读书报告等,学习他人长处,改进自身不足。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全面考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性评价通过日常阅读记录、课堂讨论表现、小组合作贡献度等多方面跟踪学生阅读进程。例如,观察学生在阅读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言、能否提出有价值观点。终结性评价则借助阅读测试、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如学生完成 “经典文学改编剧本” 项目后,从剧本内容、表演呈现等维度评价学生对书籍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完善评价体系,精准反馈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有力依据,持续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稳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展开全面研究。经探索发现,基于核心素养设定精准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完善评价体系,能显著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及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期待未来持续完善培育路径,助力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曹焱. 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4(9):29-32.

[2]叶罗珠. 论核心素养下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