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探索

作者

谭智心 刘羽 黄麟婷 方灿 雷茂艺

1.2.3.5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 重庆南岸 400065 4.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南岸 400065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因其多重身份而具有特殊意义。本研究以某高校二级学院为例,从学生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利用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大学生如何通过建立数字身份来增强自我认同,以及学校和社会如何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多元文化资源等来支持这一过程。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提升路径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生自我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所处环境中,根据自身内在诉求,在与他人互动交往过程中形成自我探索、自我肯定的过程。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网络化时代中迷失自己,被卷入信息洪流当中。[1]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中,对近8万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风险分别约是21.48%和45.28%,另一项发表在《心理学前沿》的研究,调查了全国43个城市、23所大学,共计10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平均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2.8%。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同面临着新的危机,重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认同路径刻不容缓。

1.2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研究已成为重点。理论研究方面,泰勒、米德、埃里克森等学者从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角度阐释了自我认同理论,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证研究上,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形成过程的动态研究和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前者如 Wim Meeus 等人发现青年自我认同过程经历七个阶段,Harold D. Grotevant 记录了收养家庭青年的认同建构过程;后者对性别、年龄、动机等内在因素和网络环境、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展开研究,如 Ghassemi 发现大学生自我认同状态与动机策略使用正相关,Anna Poletti 和 Julie Rak 探讨了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中的自我认同。[2]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研究大致可分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自我认定方面的研究。以高中建和陈云为代表,认为自我认同是对价值观念、个人能力、交往关系及群体归属等方面的自我认知,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一致。[3]第二,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现状方面的研究。江琴通过抽样调查,得出广东高校大学生能实现自我认同,但部分存在对自我的否定、对他人的疏离、对社会的漠视等问题。[4]第三,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与重构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教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社会转型变革使个人的无意义感和不安全感成为根本性问题[5];教育领域中的功利化所导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弱化使得大学生自我认同模糊[6]。

综上所述,国内一致认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正面临危机,并将其置于重要地位。当前研究除了对危机与重构路径的探讨,多数还是立足于心理学和社会学。

2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2.1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的的问卷调查

2.1.1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文以某高校的二级学院为例,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要求,编制了《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2.1.2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本文信度检验采用的是系数,对其结果的通行判断标准为系数在0.8以上,则效果非常好,0.7~0.8则属于有价值可利用,本文系数计算结果是0.795,属于有价值可利用范畴,说明问卷可信。

(二)效度分析

按照通行规范,KMO系数>0.5,P值<0.05时,此时一般认为通过有效检验。KMO系数计算值是0.796,与此同时P值计算值也可以直接获取,即0.000,均满足前面提到的条件,说明问卷有价值,可用于后续分析。

1.相关性矩阵

首先,通过相关矩阵的初步检验,验证了变量是否适用于主成分分析。如果一个矩阵中的相关系数大于0.3,则说明该模型不适用于主成分相关性分析。各变量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部分相关系数接近1,说明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2.各成分的方差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当主成分个数达到3时,累积贡献率达到56.903%,这表明提取的这3个主成分代表原来15个衡量大学生自我认同现状指标的56.903%,数据信息损失较少,可以较好的解释初始数据,故提取3个主成分分别为F1、F2、F3。

2.1碎石图检验

如图2-1,碎石图的横轴是因子编号,纵轴是特征根的值。图中每个点表示一个因子,点的大小与对应的特征根值成正比。通过观察碎石图,可以发现因子变化趋势:开始时因子个数逐渐增加,到一定数量趋于稳定。由图2-1知,前3项趋势较为明显,从第4项开始比较平缓,说明前3项数据具有显著性,可以作为主成份数据,代表各项指标。第一部分因子通常涵盖了大部分信息,后面因子涵盖的信息量逐渐减少。因此,可以根据碎石图选择提取的因子个数,即提取前3个变量。

2.2旋转成份矩阵分析

根据下表2.2,主成分F1在W3、W4、W6、W7、W9、W12上具有较大载荷,可归为一类,定义为在自身的影响因素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情况;主成分F2在问W11、W13、W15、 W16、W17上具有较大载荷,可归为一类,定义为在教育系统的影响因素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情况;主成分F3在W5、W18、W19上具有较大载荷,可以归入一个类别,其定义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情况。

2.3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按照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将三个主成分和各个影响因素W的函数关系给出,其公式如下:

2.2问题分析

2.2.1大学生自身因素

从图2-2-1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个人因素对自我认同的重要性,超过半数的学生也认识到各种活动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但仍有少数学生需要更多生涯规划和自我认知的指导。

2.2.2教育系统因素

从图2-2-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意识到教育系统对自我认同有显著影响,并普遍认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及衔接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超过70%的学生认为基础与高等教育在自我认同教育方面的脱节影响了他们的认同感,这表明他们对当前教育制度和现状有深入的理解,可能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2.3社会环境因素

从图2-2-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识到教育系统对自我认同有显著影响。调查中,超过75%的学生选择了多个因素,其中“家庭教育方式和氛围”接近90%。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内卷”现象有关,学生首先从家庭感受到这种压力。他们认为社会环境塑造了自我认同,并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压力。

2.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的学生访谈

2.3.1访谈过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对自我认同感的理解及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来源以及忧患,本研究对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自我认同感的访谈:

1.您对未来的人生目标或生涯规划有清楚的认识吗?

某同学回答: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虽然目前只有一些短期的计划,但我正在努力将这些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会设立一些具体的中、长期目标。

2.您觉得自己在追求能力提升或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是?

某同学回答:我认为在于意志力不坚定。大学像个小型社会,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干扰,很容易分心以至于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3.您是否赞同优越的外在条件(如样貌身材、物质条件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

某同学回答:我认为外貌和身材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将外貌和身材视为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标志。眼睛是认识一个人的第一工具,良好的外貌和身材可以提升自信。此外,充足的物质财富也能带来安心和满足感,进而增强自信和自尊。

4.在社会环境的相关因素中,您认为有哪些因素正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肯定和认同?

某同学回答:经济快速增长推动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平衡,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可能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和认同上感到困惑。

5.在教育系统的相关因素中,您认为有哪些因素正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肯定和认同?

某同学回答: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中国式教育往往未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这可能导致孩子们自我否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

2.3.2访谈结果分析

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面临自我认同的挑战,他们发现目标规划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难以实施。自我认同受多种因素影响,需多角度分析。自我认同危机的成因涉及个人、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3.4总结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进行深入分析。问卷调查针对某高校学生,验证了问卷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成分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显示,学生普遍认识到个人因素对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卷”严重等现象。访谈揭示大学生在设定人生目标时面临挑战,自我认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个人、教育和社会环境,这为他们的自我提升指明了方向。

4 总结与分析

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受多因素影响,面临挑战。大学生、学校和社会需共同努力,重建路径应对挑战,促进积极自我认同的形成。这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改进方向,并助于他们在社会中找到价值和定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务中.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6.

[2]陆香.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现状及引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4年,第13页.

[4]高建中、陈云:《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本体透视与纠偏》,《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5]钟晓华:《面对 90后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

[6]刘振海、王慧:《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及心理干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24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探索——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KY20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