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外部项目廉洁风险管控的对策研究
周靖康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石油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涉及勘探开发、储运炼销全产业链,与地方政府、甲方、承包商等多方主体存在高频互动。在多元化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交织的背景下,廉洁风险呈现复杂化趋势。本文以钻井公司外部市场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廉洁风险高发领域及表现形式,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提出构建“三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施路径,为国有企业强化外部市场监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廉洁风险 管控 外部项目
当前,面对经营形势严峻、改革任务繁重的双重考验,作为以外部市场为效益增长点的国有企业公司而言,如何战胜风险挑战,完成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全体党员提高政治站位,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争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拥护者、执行者,战斗堡垒的坚强构筑者、巩固者,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思想和行动的各个层面。
一、外部项目廉洁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制度体系结构性缺陷
现行管理制度存在三个显著断层:其一,责任传导存在“中梗阻”。多部门协同事项普遍存在“基层担责、中层无责”的权责倒挂现象,2022年某项目违规结算事件中,基层员工多人被问责,而业务主管部门仅作书面检查。其二,工农关系协调长期依赖“经验主义”。在处理对外关系事务方面,由于甲方要求或者地方政府的政策不一致等原因,在处理工农关系、油地关系时存在依照老经验、老做法,甚至出现“拍脑袋”“江湖气”的问题。其三,关键环节存在制度真空。某千万吨级产能建设项目超付工程款达合同额12%,反映出大额资金分段审批制度的失效。三是在招投标及结算管理方面,在一些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需要上级纪委参与时,由于监督系统人员有限,还不能完全达到现场监督,缺乏对项目招投标前后全过程的监督。在结算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机制,易发生不规范结算、超额结算等问题,造成效益流失。
(二)监督体系运行效能不足
监督合力尚未有效形成:纪检、审计、内控等部门年均开展专项检查40余次,但问题重复发生率仍高达35%。派驻监督存在“派而不驻、驻而不督”现象,某西北项目部连续3个月未接受实质性检查。群众监督质量不高,近三年信访举报中82%涉及基层微腐败,但匿名举报占比达67%,线索可用率不足20%。
(三)队伍素质结构性失衡
干部队伍呈现“三多三少”特征:守成型干部多、创新型干部少,2023年干部轮岗率仅为18%;经验型干部多、专业型干部少,持注册类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占比不足15%;被动型干部多、主动型干部少,个别党员还存在作风不严不实的情况,有的认为廉洁自律是领导干部的事情,尤其是与人、财、物等业务不密切的岗位人员还存在着“我无权,所以我无风险”的惰性思想。
二、外部项目廉政风险成因的深层透视
(一)制度供给与实践需求错位
制度设计存在三大矛盾: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脱节,某海外项目发现32项制度条款与当地法律冲突;制度更新滞后于业务发展,某新业务领域存在4个月制度真空期;制度执行存在选择性落实,某招标项目出现应招未招金额占比达19%的操作。
(二)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失效
关键权力节点存在失管现象:决策权过度集中,某千万元设备采购项目仅由3人小组议标;执行权弹性过大,物资领用标准偏差率达±35%;监督权配置失衡,同级监督立案率连续三年低于0.5%。
(三)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能力作风建设面临三大瓶颈:专业能力存在代际差异,“60后”管理者数字化素养达标率不足40%;担当精神呈现弱化趋势,某突发事件处置存在权责不清、处理延迟现象;廉洁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反腐倡廉教育月”活动员工参与度不足75%。
三、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一)构建全周期制度屏障
1.制度供给侧改革:建立“制度体检”常态化机制,每年选取30%制度进行适应性评估,建立“立改废”动态清单。
2.新兴领域规制:编制《非常规能源项目廉洁风险防控指引》,设置地质资料复核、合同变更等12个强制审查节点。
3.数字赋能监管:上线“廉洁风险智能预警平台”,实现招标过程留痕率100%、结算数据自动比对准确率98%。
(二)重塑立体化监督格局
1.监督力量整合:组建跨部门“廉洁风险联防联控中心”,实行“纪检+审计+业务”联合督查机制。
2.监督方式创新:推行“飞行检查+大数据筛查”组合拳,2024年通过异常数据筛查发现问题线索同比增长40%。
3.群众监督深化:搭建“廉洁直通车”信息化平台,建立问题线索“一键直达”机制,实名举报核查周期缩短至7个工作日。
(三)锻造专业化干部队伍
1.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青廉计划”,选派优秀干部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开展合规管理专题培训。
2.考核激励机制:推行“红黄蓝”三级预警制度,将廉洁风险防控成效纳入KPI考核权重。
3.正向激励导向:设立“廉洁从业标兵”专项奖励基金,对主动揭示问题者给予免责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