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语文阅读提问设计研究
王云花
甘肃省舟曲县第一小学746300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是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素质与思维能力的主要平台,而课堂提问则是阅读课的“导航仪”,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深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把“思维能力”作为小学语文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但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提问仍然存在不少局限,例如提问的问题多停留在记忆性的知识层面、提问思维梯度不够、与学生生活无关等等 , 无法引起学生深度的思考,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探索指向思维能力的阅读提问设计策略对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提问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提问目标模糊,偏重知识再现而轻视思维训练
一些教师设计提问时,过于重视文本表面信息,诸如“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之类记忆型问题,所占比例超过 60% 。这是通过对 10 所小学课堂观察所得的数据。这类提问只需学生重复文本内容,并不需要分析、推理或者创造,造成学生思维长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像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一直问“西沙群岛有什么物产?”“海水有多少种颜色?”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样把物产写得如此生动具体?”“海水颜色为什么会不一样”,错失了锻炼思维的机会。
(二)提问层次单一,缺乏梯度递进与深度探究
提问设计不系统,大多停留在“理解”层面上,未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搭建梯度。有些课堂里,教师既没引领学生梳理文本逻辑的“分析性提问”,也没有激发个性思考的“评价性提问”。在教授《司马光》的时候,教师只问了“司马光做了什么?”,却没有设计“司马光砸缸之前可能会想些什么?”“如果是我,还有别的办法救人吗?”之类的高阶问题,造成学生的思维无法从“事实认知”迈向“逻辑推理”“创造思维”。
(三)提问情境脱离生活实际,应用迁移能力不足
提问设计多围绕文本内部,缺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真实情境,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应用能力。如《掌声》一课,教师仅提问“掌声给英子带来了什么变化?”,却没设计“生活中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这么做?”“如果遇到像英子这样的同学,你会怎么帮助他?”等情境化问题,学生虽然理解了文本的情感,却不能把思维的结果迁移到生活中去,思维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也就落不了地。
二、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阅读提问设计策略
(一)基于文本层次设计“梯度化”提问以培养思维逻辑性
按照文本“表层信息—中层逻辑—深层内涵”的三层结构,形成“感知—分析—探究”的提问梯度,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思索。
表层感知提问:关注文本基础信息,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如“《秋天的雨》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秋天?”培养学生概括思维;
中层分析提问:指向文本逻辑关系,如“作者为什么先写秋天的雨,再写秋天的景物?”引导学生思考写作顺序和因果关系,发展逻辑思维;
深层探究提问:挖掘文本情感、价值,诸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个比喻后面藏着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情感呢?”引发学生辩证思考、情感共鸣。
(二)设计“专项化”提问以提升思维针对性的思维方法结合研
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的专项提问设计与精准训练:
对比思维提问:通过文本内或文本外的对比,如“《陶罐和铁罐》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对比让你明白什么呢?”,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因果思维提问:关注文本的因果关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为什么一次次擦燃火柴?”引导学生理清逻辑链条,发展推理能力;
发散思维提问: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如“《狐假虎威》里,除了课文的结尾,狐狸和老虎还会遇到什么情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基于生活实际设计“情境化”提问,提升思维应用性
将提问与学生生活经验、真实问题结合,促使思维训练回归生活本质:
生活关联提问: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结,如“《慈母情深》里母亲的做法,让你想到自己妈妈做的哪件事?”,引发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迁移;
实践应用提问:设计生活化任务,比如“读完《大自然的声音》,你能模仿课文,写一段‘校园里的声音’吗?”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本思维方法;
问题解决提问: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如“如果你们班同学像《掌声》里的英子一样胆小,你打算怎样鼓励他?”培养学生的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这些基于生活实际的“情境化”提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阅读中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学生不仅会理解文中母亲对孩子的深情,还能联想到自己母亲日常的付出,从而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结语
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语文阅读提问设计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从文本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出发,通过“梯度化”搭思维阶梯、“专项化”聚能力目标、“情境化”活思维应用,使提问成为撬动学生深度思考的“支点”。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不同文体(童话、散文、说明文等)特点,寻求更具有针对性的提问策略,也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提问—反馈—拓展”的互动平台,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实现真正的“以问启思、以思促学”。
参考文献
[1] 黄帅利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J].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7):42-43.
[2] 姜正治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J]. 天津教育 ,2024(8):116-118.
[3] 莫春花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探讨 [J].智力 ,2024(8):116-119.
[4] 苏明莉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探析[J]. 文科爱好者 ,2024(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