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张国昌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云南丽江 674199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品德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德育承担着塑造学生道德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则聚焦于学生情绪调节和心理状态维护。通过整合课程资源,革新教学模式,可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培育健康心理,实现全面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在小学教育体系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心理特点,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能使学生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关注心理需求,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深化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学生的人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德育所培养的良好品德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的健康心理状态,又能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接受道德教育,更顺利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才能依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和社会环境,为培养健全人格筑牢基础。
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内容方面,德育侧重于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则专注于心理知识普及和情绪调节方法讲解,二者各自独立进行,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导致学生难以将道德认知与心理调节能力融会贯通,影响了教育效果。教学方法上,德育大多采用教师单向讲授道德故事、宣读规范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也多以课堂讲解、视频播放为主,互动性和实践性严重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计
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着关键作用,需要从内容整合和分层教学两个重要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上,要打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固有界限,寻找两者的共通点进行有机结合,在德育课程中讲解“诚实守信”内容时,除了向学生阐述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要求,还可以引入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的知识,让学生明白,诚信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个人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是构建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里,进行“情绪管理”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地控制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既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必要方式,也是尊重他人、维护集体和谐氛围的道德体现,帮助学生理解情绪管理能力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适合采用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包含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童话故事,比如《小兔子的友谊》,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分享的快乐,理解与同伴友好相处带来的积极情绪。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随着他们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课程内容需要更具深度和思辨性,可以开展校园矛盾案例分析活动,选取同学间的冲突、小组合作中的分歧等常见案例,引导学生从德育角度判断事件的对错是非,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当事人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准则和心理调节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需要提高德育素养,持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减少学生在道德接受方面的负面作用,将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同时借助德育,客观了解学生个人状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1]。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采用多样化且适合融合教育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际效果。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场景。教师模拟校园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矛盾产生时愤怒、委屈等情绪,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互相尊重、宽容理解等道德规范,以及深呼吸冷静情绪、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等心理调节方法去尝试解决矛盾。体验式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筹备阶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他人、怎样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以此培养学生关爱社会、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老人不配合、沟通困难等问题,这时鼓励学生运用调整心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等心理调适方法,锻炼他们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心理能力,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进一步深化道德认知和心理成长。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也至关重要,通过播放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展示真实案例和人物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坚守道德原则的人物纪录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学校可从课程、教法、师资、家校合作等多方面改进,解决现存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实践融合教育,持续探索新方法,助力学生塑造良好品德、保持健康心理,为其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吉慧娟.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2):119-120.
[2]刘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