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融”背景下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
刘名瑛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昌幼儿园
摘要: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应创造普特共生的社交情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适宜又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本文以一名中班孤独症儿童为个案研究对象,将笔者参与省课题《基于“双向融合”的学前特殊儿童积极补偿课程的建设研究》中的经验做法进行介绍,探索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策略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双向融合;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策略;
孤独症亦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多发于儿童,其典型特征是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伴随融合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有更多社交和融入机会。“双融”模式也促进了普通儿童的包容性价值观形成,实现“双向成长”。
一、研究对象介绍
小W(化名),男,出生于2019年11月,现就读于幼儿园中班。在小班入园不久,班级教师就发现了小W的与众不同,自主语言少,没有对视,不与同伴游戏,各方面发展都明显落后于普通儿童。经多次与家长耐心沟通,妈妈才道出实情。小W于两岁左右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全面性发育迟缓。省课题《基于“双向融合”的学前特殊儿童积极补偿课程的建设研究》开展以来,幼儿园融合资源室每周对小W开放两次,由特殊教育机构送教的教师和融合资源教师进行个别化教育。我们班级教师则针对小W的情况进行班级审议,在制定班务计划、主题计划以及周日计划时及时进行活动内容和目标的调整,以帮助小W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二、研究对象典型行为及分析
1.镜头一:我喜欢玩拼图
小W近日喜欢玩益智区的动物拼图,把拼图一块块拼好后摆好放桌上,排成一长排。这天早上,小杰先来到益智区里玩拼图,小W进教室后,看到桌上的拼图,立刻抢了其中的一块,然后开始推搡小杰,不许小杰碰自己喜欢的拼图。小W拿着抢来的拼图玩具玩起来,小杰有点不知所措。教师进行了介入,把小W手上的拼图拿起来,平视小W的眼睛,用语言和手势动作与小W交流,“小W,这是小杰先玩的。你不可以抢他的玩具。不能推小朋友。现在请说,对不起。”小W跟着老师重复说了对不起,向小杰道歉。随后,教师问小杰“你先玩,玩过后你愿意跟小W分享吗?”小杰听到了懂事的点点头。
分析:我们观察到小W属于孤独症儿童常见的“刻板行为”和“社交沟通障碍”特征,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度比较弱;当他看到同伴玩了自己心爱的玩具时,第一反应就是抢回来,而不是像同龄幼儿一样能正常商量,分享玩具。
2.镜头二:我不喜欢吃面条
下午起床后,小朋友们在吃餐点。小W不愿意吃桌上的面条。老师尝试引导他,“小W,吃面条。”小W捂住嘴巴,推开碗,“不要,走开。”老师尝试舀了一勺,喂他,小W出现了干呕的状态。他趴到桌子下面,不愿意再次尝试,嘴巴里喊“面包,面包。”千槿看到了安慰小W,“这个面条好吃的。”星然也说:“小W,我来喂你吧!”小W再次喊道“面包。”千槿看到了,去小W的生活柜,拿来一个小面包,帮他撕开包装袋,把面包撕了一块喂给小W吃。星然拿来小W的水杯,给小W喝水。很快,小W就吃完了自己喜爱的小面包。
分析:我们发现小W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只能接受自己熟悉的味道。刚开始尝试新食物都非常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小W口腔触觉敏感或味觉异常引发的对食物排斥;小W的家人担心孩子饿肚子,就提前准备了小W喜欢吃的小面包放在幼儿园。当小W发现餐点是自己不喜欢吃的面条时,他一直在要面包吃。
3.镜头三:我想自己玩
户外活动时,小W一会就溜到其他区域玩耍了。教师介入去寻找小W,将小W带回班级游戏区。玩了两分钟,小W又跑不见了。教师带着几个同伴一起寻找小W,小W在小树林荡秋千。一开始教师拉小W的手,想把他带回班级,小W比较抗拒,赖在地上不肯起来。小宇、佳佳都喊着说“小W,我们回去了。”慢慢地小W在同伴的帮助下,跟教师牵手回到自己班级游戏区。
分析:小W的社交动机薄弱,对集体活动兴趣低,加上没有规则意识,所以在集体游戏时经常会跑到别的地方玩。我们观察发现,小W现在虽然不主动加入同伴一起游戏,但是对于同伴的牵手、呼唤都不排斥。有时候同伴的帮助或引导,对他的社会性发展促进作用更大。
三、融合教育支持策略
1.创设双融环境
在班级固定区域设置小W的专属空间。投放一些小W喜欢的游戏材料,如彩色串珠,小汽车玩具、视觉提示卡。让小W感觉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降低社交焦虑。同时,通过晨圈活动,用绘本、角色扮演引导普通儿童理解小W是来自“星星”的孩子,知道自己与他的差异,学会接纳不一样的他,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
在平时的活动中观察同伴对小W的反应,选择性格开朗、责任心强、社交能力比较突出的普通儿童,与小W进行同伴互助。在活动中,尽可能照顾和帮助小W,如在户外活动时主动邀请小W加入游戏,通过同伴示范增强小W参与动机,提高他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2.家园协同合作
教师要将融合教育的理念传达给班级家长,争取其他幼儿家长们的理解与共情。与小W的父母保持积极的联系。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让父母了解孩子在园的近况,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同时针对小W严重的偏食现象,与家长约定“每个月尝试一种新食物”。可以参照幼儿园的食谱,在家尝试做一些幼儿园会吃到的饭菜,家庭与幼儿园同步执行,避免因家庭迁就导致饮食调整计划失效。
3.游戏优势干预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通过游戏来进行学习的。在小W喜欢的游戏区设置“等待钟”,如用沙漏计时器直观展示“轮流规则”(如“小杰玩5分钟→小W玩5分钟”)。通过视觉支持减少小W对规则变化的焦虑,培养轮流游戏的规则意识。
在阅读区引导幼儿和小W一起绘画、编写《我们一起玩拼图》社交故事,通过图片和简单语言模拟“分享玩具”“道歉”场景,引导小W模仿正向社交行为。
四、结论
幼儿园融合教育是孤独症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场域。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需以“理解行为需求”为前提,通过环境调整、家园协同合作与同伴支持,游戏优势干预等逐步引导其适应集体生活。虽然小W仍与普通儿童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在接受融合教育的一年多以来,小W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接下去的融合教育中,对小W的干预应兼顾刻板行为疏导、感官需求尊重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最终实现“在支持中融合,在融合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格林斯潘等著,赵槿娜译.特殊需要儿童智力和情绪发展指南[M].华夏出版社,2014.08.
[2]曾晨.孤独症儿童社会性特征研究的回溯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5:):78-81
[3]甄岳来.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01.
[4]方俊明.融合教育: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报本网,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