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作者

雷春华 邓翠辉

四川省宜宾市第八中学校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初中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也是学生接触地理的开端。地理实践力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可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完善学生的区域认知并培养其综合素养;同时,地理实践也集中反映地理学习成果。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实践力培养问题,阐述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以及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内容说明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地理实践力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学生学科认知、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凭借地理实践力,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并树立科学思维;同时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树立远大人生追求。应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与素养。

一、初中地理实践力概述

地理实践力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野外调查或者社会调查中接触、观察自然现象并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体会人与自然的联系,总结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中形成环保意识以及责任感并意识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1]。地理实践力还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迁移运用学科知识并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到乐学善学,主动面对各类挑战并学会解决问题,同时增强了韧性[2]。

二、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意义

(一)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实践、调查或者考察中应具备的操作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学生获得地理实践力,可顺畅解决地理相关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并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识。传统地理教学停留于表面,很难涉及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可让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的特性与本质,并体会人文现象以及气候变化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3]。

(二)贴合学生发展需求

任何社会行为都离不开实践探索,只有投身实践探索,才能突破自我并实现创新,深化自主认知以及社会认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认知特征开展实践活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使其加入探究活动。初中阶段也是能力与素养发展的关键期,该阶段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情感态度的发展。通过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助力学生树立价值观以及健康人格,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三)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地理实践力的养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相比于传统教学差异很大。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得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与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不能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而是要建立开放交互的课堂,激发学生动力并营造优质氛围,由此推动地理教学的改革[4]。

三、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一)善用学科工具,增强动手能力

学科工具的应用,可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化并助力学生理解。地理实践力视域下,应重视地理工具的应用并完善教学条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理论学习固然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实践教学则能深化学生理解并巩固学生记忆。通过学科工具,可有效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学科工具的应用方法并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地图”为例,可让学生关注地球仪上的标志并尽可能多的找到著名地形地貌。学生使用地球仪,可直观感受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以及分布情况,例如海洋、河流表现为蓝色,平原、丘陵表现为绿色,沙漠、戈壁表现为黄色等等;同时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式,加深对不同地形地貌的记忆与理解。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此类模式更有助于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可促进学生的地理实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的学习乐趣。应重视地球仪、指南针等工具的应用,让地理教学更深入,学生的实践也更具实际价值。

(二)设计户外活动,延伸实践空间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要求设计户外考察活动,可实现课内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增强实践技能。户外实践活动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理实践力培养下的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迁移运用学科知识并内化于心。户外考察活动的前提是安全保障以及周密的策划,确保提升地理实践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例,可通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当地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性以及与个人生活的联系,发展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实践能力。任务一为“探索家乡环境”,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等并思索如何描述家乡自然环境。学生近距感受家乡的山丘、河流等自然因素,记录位置并思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拍照、整理资料并制作地理图片,相互交流分享成果并讨论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任务二则是“人文特征”调研,让学生总结当地人文特征、历史文化并深刻认识社会生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迁移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方法开展实地调研,制作PPT反映当地人文特色。另外,还可通过家乡生态环境保护或者城市化进程的项目任务,让学生迁移运用学科知识概念思考问题并形象化展示任务成果,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通过合作学习,完善实践技能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学生在合作中根据个人特性明确分工并协同合作,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明确合作项目主题后,学生共同完成地理项目的探索、实地考察等任务并解决问题,可促进知识技能的交流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散思维。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框架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展地理实践力。

以人教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文化”为例,可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入探索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风貌,同步增强实践技能。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每组负责一个大洲。各组再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自然、人文以及城市的研究活动:自然小组侧重于本大洲的气候带、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人文小组侧重于本大洲的语言、宗教、饮食等信息;城市小组侧重于大洲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景观。各组学生可自选信息获取渠道、整理报告并制作展示材料,组内定期交流进度并明确展示方式。展示阶段综合应用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方式,保证评价成效。此类活动可让学生掌握不同大洲的人文特色并学会分工合作,奠定地理实践力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路径,可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并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伴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未来应更重视地理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在激发学生探究动力与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另外,要注意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方向,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奠定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茜.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5, (03): 36-37.

[2]陈发萍.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探讨[J]. 新课程研究, 2025, (05): 114-116.

[3]周玲华. 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下初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 (05): 42-44.

[4]王建东.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合作交流教学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研究[J]. 新教育, 2024, (35): 60-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