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多元化设计策略研究
侯常爱
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大水寺小学 724408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意义重大,能够为学生打开数学学习的新大门。实践性作业绝非简单的任务布置,而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有力引擎,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它也是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绝佳平台,使学生能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场景。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作业设计
在教学的征程中,教师需充分挖掘实践性作业的教学价值,将其视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法宝。要大胆创新作业形式,打破传统书面作业的局限,让作业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同时,精心优化教学内容,使实践性作业紧密贴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为学生搭建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助力他们深刻理解并内化知识。
一、 分层重构目标,设计实践作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个体在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若按照统一标准布置作业,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了让因材施教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可将分层教学理念融入实践性作业设计中。
以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理和算法。为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学生对算理的认识,培养其推理能力,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创设虚拟购物场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购物过程推导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乘混合、加除混合的计算规律。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将学生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学生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能够完整理解教师意图,独立完成搭建生活情境、推导混合运算算理算法等作业目标;B型学生基础也较为扎实,能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算理和算法解题,但思维能力相对不足,难以独立完成四则混合运算算理算法的推导任务;C型学生基础薄弱,数学学习积极性有限。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分层作业目标。对于A型学生,教师计划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数学视角观察现实生活。例如,让他们尝试分析更复杂的购物场景,探索多种运算规律的综合运用。对于B型学生,教师预期通过布置实践作业,吸引他们自发运用生活经验分析数学问题,深化对四则混合运算算理的理解。比如,让他们在虚拟购物中,逐步推导不同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规律。对于C型学生,教师计划通过实践作业加深他们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规律的记忆印象,同时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例如,设计一些简单的购物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二、动手操作活动,设计实践作业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以“周长与面积”单元为例,设计生活化的测量任务,能有效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培养学生量感与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家庭物品测量活动。学生选择家中的书桌、窗户、地砖等物品,使用软尺进行长、宽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际操作的乐趣与挑战,同时也加深了对长度测量的理解。测量完成后,学生根据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物品的周长与面积,并记录数据。之后,学生对不同形状物品的周长与面积差异进行比较,思考“相同面积的物体是否周长一定相同”这一有趣的问题。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周长与面积的区别。除了家庭物品测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实地探究。学生分组测量学校花坛、操场等区域,在测量较大区域时,结合“公顷”这一面积单位,通过实地观察与计算,感知较大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例如,估算1平方米可种植多少株植物,或者计算铺设地砖的总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所学的周长与面积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合理的估算和验证。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对单位换算的理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样的生活化实践性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将抽象的周长与面积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知,量感得到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问题合作探究,设计实践作业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旅程中,几何概念往往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而动手实践则能为学生搭建起从抽象到具体的桥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以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单元为依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数学工具并开展合作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几何概念,深入探究数学规律。在“自制量角器验证角的关系”任务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量角器的基本原理,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硬纸板制作简易量角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裁剪硬纸板,有的负责标注刻度,大家齐心协力完成量角器的制作。制作完成后,各小组使用自制的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并求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一重要结论。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纠正,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之后,开展拓展任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如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重复实验,观察结论是否一致。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们不仅验证了数学规律,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搭建几何模型”任务同样充满趣味与挑战。教师为学生提供吸管、橡皮泥等材料,让学生分组搭建不同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在搭建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搭建方案,根据四边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搭建方法。搭建完成后,各小组仔细观察不同四边形的稳定性与对称性,记录其特点。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共同归纳四边形的分类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对四边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这两个任务与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图形分类》单元紧密衔接,强化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通过合作动手实践,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应立足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场景出发,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深入探究真实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与灵活迁移,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丽娜,娜布其,祁文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7):134-136.
[2]唐丽婷.多元化创新小学数学作业形式[J].读写算,2023(2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