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散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作者

明慧

渤海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是张心科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精心撰写的著作。张心科老师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为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做出了卓越贡献。

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是有效教学?散文的阅读教学又如何行之有效?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产生了许多声音,大概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某一个角度上分析,也许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又或是无效的。张心科老师在《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这本书的绪论中具体阐述了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运动,从争论“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到争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最后张心科老师指出要重构阅读教学,那有效的阅读教学就是“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征服”。

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依然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构建。张心科老师的这本《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散文阅读教学部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散文教学的大门,其中具体点出了目前散文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以及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并且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从多次执教的具体课例中总结规律,力求更高效的散文阅读教学,同时也为一线教师的散文教学解决了许多困惑。下文主要聚焦散文阅读教学,明确如何定义散文,归纳目前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某些问题提出对策,做好散文文体分类,构建散文三级阅读教学模型,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散文的定义

很多人对于散文的认识,脱口而出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一说法,认为“形散而神不散”割裂了散文的内容与形式。郑桂华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到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狭义的散文则是指小说、戏剧、诗歌之外的一种文学类型 [2]。”张心科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初步界定散文的三种方法,一是否定排除,当我们对于某一事物无法从正面具体描述时,可以使用排除法,一方面,散文的内容是真实的,这就区别于虚构的小说;散文的语句随意,长短不一,这就区别于有节奏、韵律的诗歌;散文的内容目的不明确,很多时候是随笔,这就区别于专门说理或说明事物的实用文。这一说法,也跟郑桂华老师关于散文的界定不谋而合。另一方面,散文也兼具其他文类的一些特征,比如有小说的写人叙事,有诗歌的情感,也有戏剧自然的语言等。二是分类、比喻和举例,分类是为了明晰,比喻是为了使对象形象化,举例可以用个体代指类别,这里主要阐释写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和抒情励志散文。三是梳理历史,20世纪20年代有“絮语散文”再到后面的“抒情散文”再到“书话散文”,后面又出现了“文化散文”,散文的多变,造成了界定上的困难。

因此,张心科老师将散文定义为“一种真实、自然地表达人、事、物、景、情的文体。它的特征就是真实,具体表现为作者内在情感的真挚和文本外在语言的自然(相反则是虚假的情感、造作的语言),前者是‘神’(语言直接表达出的情感、思想或者通过‘意象’所寄寓的情感、思想),后者是‘形’(语言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意象’,即可观察到的题材、结构、线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整个文本呈现出‘形散神聚’或者叫‘形散神不散’的风貌。”

二、目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最初由肖云儒在 1961 年提出,曾被广泛用于概括散文特征,后引发争议。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研究者和教师认为“形散神不散”已过时,主张在教学中最好是关注本篇课文;反对传统的确切的教学内容,以及固定的教学模式,提倡进行“文本细读”。在教学过程方面,首先很多时候是割裂了“形”与“神”,无意识的将散文上成了普通记叙文,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线索、修辞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忽略了由“言”及“象”,由“象”及“意”的连贯整合性。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学过程模式,也给散文教学带来了很多难度,王荣生老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到散文是“不拘一格”、“无规范”,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3]。因此,散文教学很容易跑偏,如何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散文阅读教学,张心科老师希望重回“形散而神不散”,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可以根据文体、类别、要素等信息,构建散文三级阅读教学的模型。初级阶段采用欣赏性阅读,重点在于理解,目标是形成主题视野。二级阶段采用反思性阅读,重点在于阐释,目标是形成解释视野。三级阶段采用研究性阅读,重点在于应用,目标是形成触发视野。这三个级别依次递进,从初级到二级再到三级,阅读方法、重点和目标逐步深入和拓展。

(一)初级阶段

欣赏性阅读是一种以享受和感受文学作品之美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方式。在散文阅读中,

它要求读者能够沉浸其中,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会散文中的描写,从字面意思再到对叙述事件、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内容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归纳与主旨提炼,最后形成主题视野。

(二)二级阶段

反思性阅读是在欣赏性阅读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入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不仅仅停留在

对散文内容的表面理解和情感的初步感受上,而是要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阅读需要读者不断地自我提问和分析。在二级阶段,阐释成为重点,阐释包括对散文文本中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多方面的深入解读,形成解释视野是二级阶段的最终目标,这意味着读者能够从一个较为宏观和深入的角度来解读散文。

(三)三级阶段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深入且系统的阅读方式,它超越了前两个阶段对散文的欣赏和反思。

在这个阶段,读者把散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这种阅读需要读者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历史文献等。在三级阶段,应用是重点,这里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前两个阶段所积累的阅读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当前的研究性阅读中;二是将从散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应用到其他领域。

进行散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能够从散文文体角度上思考教学内容,不断构建学生的散文阅读模型。

参考文献:

[1]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 / 张心科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 郑桂华编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2022.11 重印)

[3]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张心科. 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后记[J]. 语文教学通讯,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