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徐彩萍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中第六部分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其中第二十条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1]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库和技能支撑。区域产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能够与区域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苏州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及职业教育概况
(一)苏州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概况
苏州工艺美术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了刺绣、缂丝、檀香扇、剧装戏具、红木家具、民族乐器、玉雕、石雕、砖雕、核雕、竹雕、漆器、金银饰品、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多个门类。这些工艺美术品种类丰富多彩,技艺精湛,为苏州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年来,苏州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迅猛。一方面,苏州地区从事工艺美术各门类的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年生产销售总量也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众多,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平台。这些园区不仅集聚了众多的工艺美术企业和人才,还推动了工艺美术产业与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概况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为代表的职业院校。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位于苏州,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
作为苏州工艺美术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重要力量,不仅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专业设置,还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和深耕,为苏州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设置专业几乎涵盖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所有门类,这些专业方向不仅满足了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多元化需求,也为苏州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苏州工艺美术产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工艺美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
一方面,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到”。由于工艺美术行业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变革的步伐,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技能不匹配的问题。工艺美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技能人才,而一些学校的毕业生则面临就业难,这种尴尬处境部分原因就在于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另一方面,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针对性和规划性。一些职业院校在设置工艺美术专业时,未能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导致专业开设存在扎堆、重叠的情况,未能凸显自身办学特色。同时,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环节不准确、目标价值链层次不合理,也使得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够匹配
教学过程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中间变量,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职业院校在落实职业教育新理念、将培养目标贯穿于培养过程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教学标准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研发、资源建设等依然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仅止于表面;教学与生产融合不够,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融入工艺美术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等,滞后于工作岗位需求变化;在教材建设、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脱节,未能精准匹配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存在重形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眼前轻未来的尴尬状况,融合逻辑有待优化等等。
(三)工艺美术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师资有待加强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技术职务的教师,他们不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中。在工艺美术领域,双师型师资的加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工艺美术双师型师资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当前,工艺美术师资队伍存在薄弱现象,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在某些地区或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且高层次人才匮乏,特别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技能的能工巧匠占比较低。
(四)工艺美术校企合作面窄,产教融合有待深入
工艺美术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工艺美术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工艺美术教育往往侧重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理论教学,缺乏与产业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产业界对于工艺美术教育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与教育机构的有效合作,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创新能力。工艺美术领域的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少数几家企业或大师工作室,合作形式也相对单一,这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和成长。为了拓宽校企合作面,可以积极寻求与更多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工艺美术大师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平台。
三、苏州职业教育服务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符合工艺美术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产教融合是构建符合工艺美术产业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这意味着教育体系需要与工艺美术产业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设立产教融合项目、建设产教融合基地等方式,可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为工艺美术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
此外,强化美育文化培养也是构建符合工艺美术产业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工艺美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品、美形、美情、美艺、美劳,以艺术美育浸润学生心灵。通过美育文化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工艺美术产业契合度
首先,职业院校应紧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例如,可以增设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特色专业,如“工艺美术品设计”、“增材制造技术”(3D 打印)等,以满足产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与工艺美术产业契合度的核心。这包括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库和实训基地,以及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等。通过产教融合,可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此外,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也是提升契合度的重要一环。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师教学,将企业专家引进课堂,同时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3]
(三)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实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包括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实施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要拓宽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渠道。除了传统的专业毕业生外,还应积极面向社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这些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可以为职业院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应鼓励学校特聘一些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此外,还应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思政教育,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等环节的管理等方式,可以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得到全面贯彻。[4]
(四)政企行校联动培养,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
政企行校联动培养是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的有效策略。政企行校四方联动,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在这一联动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些政策涵盖了产教融合的支持措施、激励机制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为产教融合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推动政企行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产教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它们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人才资源,而职业院校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行业在政企行校联动培养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行业应协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工作,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报告、人才需求预测等信息,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行业协会还可组织产教供需对话、联合育人等活动,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学校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EB/OL].[2025-01-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 陈刚 . 高职教育有效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 J ]. 机械职业教育,2017(01);7-9
[3] 李进 . 提高职教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 J ]. 职业技术 .2011(11);01
[4] 党婧 .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研究——基于山西省的分析 [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6);25-27
作者简介:徐彩萍(1982.11),女,人副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