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科课堂中构建中小学生奋斗精神的育人共同体研究
常春萍
抚顺市第二十六中学 辽宁抚顺 113000
序言: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将“奋斗精神”的培养融入理科课堂,并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育人共同体,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个关于“在理科课堂中构建中小学生奋斗精神育人共同体模式——中小学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的框架建议和思考要点:
一.核心目标:
探索并实践一种以党建为引领,以理科课堂为主阵地,整合多方力量(教师、学生、党员、家长、社会资源等),共同培养中小学生奋斗精神(包含科学探索精神、坚韧意志、责任担当、合作攻关等)的有效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机融合。
二.核心要素与模式构建:
1. 党建引领:明确方向与价值导向
(1)思想引领 : 党支部 / 党小组定期组织学习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如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并将其融入理科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要求。
(2)组织保障 : 设立“党建 + 理科育人”项目组或工作坊,由党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德育干部等组成 , 负责模式的设计、推进和评估。党员教师在共同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 机制融合 : 将奋斗精神培育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党组织活动(如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可围绕理科教学中的育人难点、奋斗精神案例研讨等展开。
2. 理科课堂: 主阵地渗透与实践(1) 深挖奋斗元素:
(2) 学科史与人物: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失败与坚持、探索与求真、合作与奉献),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价值。
(3) 知识形成过程:强调科学发现不是一蹴而就,是无数人长期奋斗的结果。讲解概念、定理背后的曲折历程。
(4) 实验与实践 :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验、探究项目或 STEM 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不畏困难、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的奋斗品质。强调实验操作的严谨性、数据的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奋斗精神。
(5) 难题解决:鼓励学生面对理科难题不退缩,引导其分析问题、寻找策略、反复尝试,培养攻坚克难的意志力。
(6) 教学方法变革:探究式学习 / 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承担任务,经历完整的探究 / 项目周期,体验奋斗的过程和成果的喜悦。
(7) 合作学习:强调小组内分工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培养团队奋斗精神。
(8) 情境教学:创设与奋斗精神相关的学习情境(如模拟科学竞赛、工程挑战)。
(9) 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克服困难的毅力、合作态度等奋斗品质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最终结果。
3. 育人共同体:多元协同,形成合力
教师共同体(核心), 理科教师团队:共同研讨奋斗精神融入教学的策略、案例,共享资源。
跨学科协作:与思政、历史、语文等文科教师合作,挖掘更丰富的奋斗精神素材,进行融合教育。
党员教师带头: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生辅导中突出奋斗精神引领,承担示范课、经验分享等任务。
师生共同体:
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奋斗路上的引导者和同行者。
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表达观点,保护其探索热情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尤其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持)。
生生共同体: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伙伴、学科竞赛小组等形式,营造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竞争(良性)的氛围。
组织“奋斗故事分享会”、“科学探究成果展”等活动,让同伴成为榜样。
家校社共同体:通过家长会、讲座、家校联系平台等,向家长宣传奋斗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承担责任(如家务劳动、坚持兴趣爱好),配合学校教育。邀请从事科技相关工
作的家长分享职业奋斗经历。
社会资源:利用科技馆、博物馆、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资源,组织参观、讲座、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接触前沿科技,感受国家科技发展成就背后的奋斗历程,拓宽视野,激发奋斗动力。邀请科学家、工程师、劳模进校园分享奋斗故事。
4. 关键支撑与保障
课程资源建设:开发或整合包含奋斗精神元素的理科校本课程、教学案例集、科学家故事集、实验探究手册等。
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将奋斗精神融入理科教学的能力、课程思政能力、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
评价机制创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奋斗精神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坚持性、合作性、探究深度等)纳入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对教师在奋斗精神培育方面的成效进行考核激励。
文化氛围营造:在校园环境(如教室、实验室、走廊)中布置体现科学奋斗精神的名言警句、科学家画像、学生探究成果。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公众号等宣传奋斗榜样(包括身边的优秀学生、教师)。
三.实践研究的重点:
1.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不同学段(小学、初中)、不同理科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有何异同?如何与现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
2. 党建融合的深度与效度研究:党建工作如何真正嵌入到理科教学的具体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如何评估党组织和党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融合的难点和突破点是什么?
3. 奋斗精神培养的有效性评估:如何科学测量学生在理科学习过程中奋斗精神(如坚韧性、责任感、求知欲、合作精神等)的变化?有哪些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
4 共同体协同机制研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力量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协作?如何克服协同中的障碍(如时间冲突、理念差异)?
5. 典型案例的挖掘与分析:深入分析成功的教学实践案例、学生成长案例、共同体合作案例,提炼可推广的经验。
四.预期成果:
1. 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在理科课堂中构建中小学生奋斗精神育人共同体”的实践模式(包含理念、目标、内容、路径、评价等)。
2. 总结提炼一批高质量的、体现奋斗精神培育的理科教学优秀案例和校本课程资源。
3. 建立一套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理科教育教学的有效机制和评价方法。
4. 形成一份关于“奋斗精神”在理科课堂中培养的现状、问题、对策及实践效果的实证研究报告。
5. 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课程思政能力和奋斗精神培育意识的党员骨干教师和理科教师队伍。
6.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研究意义: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观塑造(奋斗精神)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理科素养)紧密结合。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理科教学从单纯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转变,探索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
3. 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找到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4.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奋斗品质的时代新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融合”(党建与教学、奋斗精神与理科知识、课堂内外、学校家庭社会)和 “共同体”(多方协同发力)。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
课题项目 :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中小学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和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常艳芹项目组的双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 :JG23DJZX021,项目批准号 XLYC221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