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郑州文化产业年轻化创新研究

作者

谷莹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马斯洛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由低至高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该理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适用性已获多国验证,文化消费本质上是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其产品设计需与消费者心理阶段相匹配。在我国“兴文化”战略导向下,如何借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年轻化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一、郑州青年群体消费特征分析

在当前消费升级与文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伴随 1995-2010 年出生人群成为文化消费主力,需求特征呈现显著的情感化与体验化转向。艾媒咨询 2025 年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2.1 万亿元增长至 2029 年的 3.8 万亿元,其中18-35 岁年轻群体贡献率达 76.3% 。这一数据印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当代文化产业应用的科学性,当基础物质需求满足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包括社交归属、尊重认可及自我实现需求。

郑州年轻文化消费者呈现鲜明的情感驱动型消费特征。据艾媒咨询对情绪消费的专项调研,18-34 岁人群消费动机中,“缓解压力”( 81.2% )、“寻求愉悦感”( 76.5% )、“社交认同”( 68.3% )位列前三。这一现象与郑州独特的城市生态密切相关,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将老城街巷视为逃离标准化商业空间的精神充电站,其自发改造的文创小店、主题咖啡馆等,融合了传统建筑元素与青年亚文化符号,形成情感归属的实体依托。这种消费行为已超越基础功能需求,升华为对文化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的追求[1]。郑州青年的文化消费偏好呈现双轨并行的特征。一方面,对本土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如电影小镇中,穿民族服饰参与民俗巡游的游客中18-25 岁占比达47% ;另一方面,痴迷于科技交互体验,VR 汉服体验馆、元宇宙非遗展等新业态在郑东新区年均增长超 30% 。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恰恰印证了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的双重表现,既渴望文化根基带来的稳定感,又需通过技术赋能获得体验安全感。

二、郑州文化产业年轻化转型基础

郑州市通过政策供给与空间再造双轨发力,初步构建青年文化创新生态。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全市上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聚焦“两高四着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为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郑州贡献。今年出台了《郑州市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塑造“年轻态”消费场景。培育更多青年消费场景,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发展“老建筑 + 新消费”“原场景 + 新体验”等业态,建设一批青年发展型街区,培育城市音乐节、青年华服节、街舞大赛等活力 IP 培育文商旅消费品牌。打造“醉美·夜郑州”消费品牌,发放青年消费券,举办青春市集、演艺展会、青年年货节等消费活动。繁荣活力型青年经济。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支持青年创作者,支持青年在电竞、电商产业发展,探索“青春小店”扶持计划。

三、现存挑战与转型困境

尽管具备一定的基础,郑州文化产业年轻化仍面临三重矛盾。首先是文化供给内容维度,历史资源转化不足成为关键制约。例如郑州商城遗址、黄帝故里等顶级 IP,因叙事方式陈旧,在青年群体中的认知度不足 30% 。反观成功案例,洛阳“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通过数字光影活化鱼跃龙门传说,青年游客占比达 78% ,印证了传统转译能力决定文化吸引力。其次是技术应用维度和虚实融合深度不足。多数项目仍停留在扫码解说的阶段,例如开封“清明上河图 4.0”的气味模拟系统,释放 64 种宋代市井气息(含檀香、酒糟、炊烟),体感温度调节模块(冬夏模式温差 ±8C ),这种方式使游客情感留存率提升 40% 。最后是消费体验维度和参与感缺失削弱情感联结。传统文旅项目普遍存在重展示轻互动的问题,郑州某非遗馆的被动观展模式下,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仅 28 分钟,二次到访率低于 10% ;而登封青春市集因设置木版年画 DIY、豫剧妆造体验等环节,复游率高达 63% 。这验证了诺曼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观点,行为层参与是激发反思层共鸣的前提[2]。

四、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创新路径构建

(一)生理需求层面再造文化消费场景的年轻化

生理需求在文化消费中表现为基础体验舒适度与感官吸引力。郑州通过“空间活化 + 感官刺激”策略重构青年文化场景。在登封青春市集项目中,将嵩山新天地商业体转型为“创意容器”,20 余个开放式摊位采用模块化设计,满足快闪策展需求。通过引入面部彩绘非遗技艺、特调饮品实验室等业态,激活视觉与味觉的多维感知。数据表明,该市集开业首周吸引客流21 万人次,其中 18-25 岁群体占比 58.7% ,印证了场景革新对青年引流效能。在夜经济维度,“南宁之夜”模式提供重要启示。其 122 个灯牌与 73 组灯架构建的光影矩阵,结合 150 家特色美食商铺,形成视觉焦点和味觉记忆的双重锚点[3]。郑州可借鉴此模式,在德化步行街升级中,植入“商都味觉博物馆”、“声动中原”等感官节点,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二)安全需求层面强化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

安全需求在文化消费中体现为身份认同确认与情感稳定性获取。郑州创新采用“在地符号转译 + 情感设计”策略:朱仙镇“启封长歌季”项目将木版年画线条解构为电子舞台背景深度串联非遗与国潮,实现非遗元素的现代表达。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重组手法,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创造新鲜体验,使活动首周吸引 Z 世代游客占比达 64% ,远超传统古镇 35% 的平均水平;在文创产品领域,归属感价值创造成为溢价核心。研究表明,消费者愿为蕴含情感共鸣的文创支付 30-250% 的溢价。郑州可借鉴《故宫日历》情感化设计模式[4],开发“商都纹样”情绪疗愈系列,将青铜器饕餮纹转化为解压涂色本,城墙夯土纹理制成沙盘模型,通过触觉互动缓解焦虑。更深层的安全需求满足需建立可持续的社群联结。建议依托郑州 106 所高校组建“中原青年文化联盟”,实施“一校一非遗”计划,例如郑州大学对接钧瓷烧制技艺,设计数学算法优化窑变曲线;河南艺术学院传承豫剧,开发全息投影互动脸谱。这种学术赋能传统模式,既强化文化认同,又为青年提供稳定的情感归属社群。

(三)社交需求层面赋能文化社群的互动

社交需求指向关系建立与情感共鸣。郑州文化产业通过“互动仪式链”构建青年社交场域,例如普罗旺世市集中定期举办集市活动。观察发现,此类空间中的社交互动频次达标准商业街区的 2.3 倍,印证了非正式空间对深度社交的催化作用。数字化社交是年轻群体的核心生活方式。建议开发“郑州文化元宇宙”平台,设置三大互动层,在身份层,用户化身商代青铜器灵,穿戴数字文物皮肤;在交互层,组建虚拟考古战队,协作解谜商城遗址谜题;在创作层,上传二创非遗作品,形成 UGC 内容生态。此模式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据虚拟经济研究,元宇宙社交使文化参与黏性提升三至八倍。线下互动设计需强化仪式感与共情机制。以郑州各个复古文化街区为例,推行举行的“夜灯巡游”仪式,邀请游客手执定制灯笼组成光影长龙,配合主题音乐与集体宣誓动作。具有仪式化的涉及会触发集体亢奋效应,未来可拓展至“黄河故事共创剧场”,观众通过手势投票决定剧情走向,实现文化叙事的民主化参与[5]。

(四)尊重需求层面数字赋能文化自信

尊重需求表现为价值认可与创作话语权诉求。郑州采用“技术赋能 + 创作民主化”策略:在二七塔旅游景点中,利用 3D 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库,邀请青年设计师对馆藏进行再创作。获胜方案铁路纹珐琅耳机上线众筹首日即破百万,印证了青年对文化话语权的渴望。区块链技术为文化确权提供新解。建议搭建中原文化NFT 实验室,将司母戊鼎纹样、嵩山碑刻等元素转化为数字藏品,创作者可获持续版权收益。此模式在故宫腾讯联合项目中已验证成功,青年创作者平均增收一年达到 17000 元,文化自信指数显著提升。教育传播是深层尊重构建的关键。联合郑州本地高校开设郑州文化密码通识课,采用PBL(项目式学习)模式:学生团队为商城遗址设计年轻化阐释方案,优胜作品获实际落地支持。此类教育创新使青年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文化阐释者,实现马斯洛理论中的“尊重跃升”。

(五)自我实现需求层面搭建价值共创平台

自我实现是需求层级的顶峰,指向潜能释放与生命意义追寻。郑州通过搭建“创作—创业—创新”三级平台回应此需求:在创作层推动世界科幻动漫周落户郑州,设立华夏神话宇宙创作赛道,鼓励将盘古开天、愚公移山等原型重构为科幻 IP 此举直击青年创作欲望,首届活动征集作品 3709 件,95 后创作者占比 81% 。在创业层,嵩山新天地市集提供低成本试验场。摊主可以享受“首月零租金 + 销售分成”政策。创新层聚焦社会价值实现。推行发起“郑州文化疗愈计划”,培训青年用木版年画技法创作心理疗愈卡片,配送至社区康养中心。参与者反馈在帮助老人过程中,将会对非遗价值有了全新认知。这种社会创新实践使文化传承升华为生命意义实现路径,将进一步达成马斯洛理论中的“超越性需求”[6]。

本研究通过需求层次理论解构郑州文化产业年轻化路径,揭示文化创新与青年心理需求的映射关系。基础场景满足生理需求,文化认同回应安全需求,互动社群实现社交需求,数字赋能达成尊重需求,价值共创平台引领自我实现。这种分层施策模式,为传统文化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框架。

参考文献:

[1] 秦华 . 当非遗遇见电音,朱仙镇“启封长歌季”周日启幕 [N]. 郑州晚报,2025-08-01.

[2] 邱小平 . 大型商品流通企业运用文化经营创新的思考 [J]. 现代商业,2016(35):12-15.

[3] 张东慧 . 需求层次下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6):45-48.

[4] 俞瑾华 . 节俗文化的数字化情感互动设计——以《故宫日历》新年文创为例 [J]. 设计, 2023(15):50-53.

[5] 陈木杉 . 归属情感应用于文创产品之加值性研究 [D]. 南华大学,2018.

[6]Schmitt B.H.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Sense, Feel, Think, Act, Relate[M]. Free Press, 1999.

课题: 2025 年度立项课题: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郑州文化产业年轻化创新探究(编号:SD-YB202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