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心理干预对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践研

作者

薛士敏

巨鹿县西苑小学 河北省邢台市 05525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变,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语文课程因其语言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特征,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不足,特别是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方面缺乏系统设计与实践策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积极心理干预,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不可忽视的研究方向与实践课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现状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其学习动机、行为坚持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心理因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整体来看,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我效能感发展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与个体差异。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标准化评价,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支持。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较少关注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环节中的自信心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在面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主动尝试和持续努力的动力。教学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形成性反馈机制,使得学生难以通过阶段性成果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另一方面,语文课程内容丰富、思维开放性强,这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现实中,由于学生个体的语言积累、表达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也呈现出较大差距。

部分学生因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互动与表达机会,逐渐形成了“ 我不会” “ 我不敢” 的消极心理定式,进一步削弱了其在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支撑,未能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之中。虽然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达成,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引导。

二、语文教学中缺失心理支持的表现及影响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心理支持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涵盖语言理解、思维训练与情感体验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具有天然优势。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潜在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心理支持的缺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起稳定而积极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在面对挑战性任务时,容易产生焦虑、退缩和依赖等消极反应。从教学目标设置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普遍聚焦于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缺乏系统考虑。教学设计多围绕字词积累、课文分析、写作训练等内容展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调整。

教师较少通过引导性提问、鼓励性反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影响其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与信心水平。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反映出心理支持机制的不足。目前,讲授法仍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教师主导下的信息传递,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单向度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削弱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效能体验。互动式、合作式等能够增强学生心理支持的教学策略应用频率较低,学生在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激励有限,难以形成持续的学习内驱力。评价体系的单一化进一步加剧了心理支持的缺失。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缺乏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机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以及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往往得不到及时肯定,这不仅降低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阻碍了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建立。长期处于高压、竞争性的评价环境中,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形成“ 努力无用” 的错误归因倾向。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干预路径构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干预,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其面对学习挑战时的自信心与适应能力。这一干预路径的构建,需从教学理念更新、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优化以及评价机制重构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以实现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构建积极心理干预路径的前提基础。语文教育应突破传统知识本位的局限,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观,将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强化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意志品质和自我认知水平,营造支持性、激励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获得心理成长的动力。

课程内容的整合为心理干预提供了实施载体。语文学科文本丰富、情感充沛,具有天然的心理教育功能。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积极主题,如勇气、坚持、合作、感恩等,将其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可适度拓展课外优质读物,引入具有正向引导价值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情感视野与心理发展空间。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心理干预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应采用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增强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与成就感。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与情感共鸣,使其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积累自信。教师应注重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与建设性,运用肯定性反馈、发展性建议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与学习信念。

评价机制的优化有助于巩固心理干预的成效。语文教学评价应由单一的结果导向转向多元的过程导向,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步表现与心理变化进行动态评估。通过设立阶段性目标、记录成长轨迹、开展反思性评价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清晰感知自身成长路径,增强持续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与互评活动,提升其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保障干预路径有效实施的核心支撑。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知识传授与心理发展的双重任务。当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教学实践中心理支持机制存在明显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长质量。通过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干预路径,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提升学生的内在动力与学习信心。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完善教学体系与教师培训机制,推动形成更具支持性的课堂生态,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 积极心理干预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探索, 2023, 43(6): 58-63.

[2] 周文斌.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进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472-479.

[3] 黄志刚. 小学语文课堂情感目标实现的路径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21, 12(10): 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