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社团建设中艺术特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李东起 张金英 于洋

安丘市莲花山中学

一、艺术特色课程实施背景及意义

(一) 政策背景与时代需求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全面落地、"双减"政策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社团课程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关键领域,其课程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社团活动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这对课程实施策略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将艺术教育理论与核心素养培育理论深度融合,拓展课程实施研究的理论视野;在实践层面,通过构建科学的实施策略体系,为学校艺术社团课程开发、教师教学实践及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方案,助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核心素养与艺术特色课程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对艺术特色课程的引领作用

核心素养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要素,都为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艺术特色课程应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理解和传承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艺术特色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

1.审美与文化素养提升:艺术作品承载着不同民族、时代的文化基因,学生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内涵。

2.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艺术创作过程强调个性化表达,学生需突破常规思维,将创意转化为作品,这一过程直接锻炼了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3.社会情感与协作能力发展:艺术活动常以团队形式开展,如合唱、戏剧表演等,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当前社团艺术特色课程实施的困境

(一)目标定位模糊,偏离核心素养导向

部分学校将社团艺术课程目标简单等同于“ 培养特长” ,过于侧重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理解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性与实践性

课程内容多以传统艺术门类为主,且以教材或教师经验为中心,缺乏对现代艺术形式和生活实际的关注。

(三)教学模式僵化,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传统“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的单向教学模式仍占主导,课堂互动性弱,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探究与创作空间,导致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受限。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支撑不足

学校艺术教师数量有限,且部分教师缺乏社团课程开发与指导经验。此外,校外专业资源引入不足,难以满足课程多样化需求。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发展性导向

评价方式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过度关注作品完成度或比赛成绩,忽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

四、核心素养下社团艺术特色课程实施策略

(一)打造多元融合的课程内容

1.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设计综合性课程。如将美术与历史结合,开展“ 敦煌壁画中的历史文化” 主题课程。

2.生活化与时代化:引入现代艺术形式和社会热点,如开设“ 短视频艺术创作” 等课程,引导学生用艺术表达生活感悟。

3.分层递进设计:根据学生水平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二)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

1.项目式学习(PBL):以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例如,组织“ 校园艺术文化节策划” 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主题设计、节目编排、宣传推广等环节,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2.翻转课堂:通过线上资源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基础知识,课中开展作品研讨、创作实践与个性化指导,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3.情境教学:创设沉浸式艺术体验场景。如在舞蹈社团中模拟舞台表演情境,在美术社团中以“ 艺术策展” 为主题,让学生体验从创作到展示的完整过程。

(三)建设复合型师资团队

1.校内师资专业化:定期组织艺术教师参加核心素养培训、课程设计工作坊,提升教师将素养目标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

2.校外资源引入:邀请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等担任社团导师,丰富教学视角。例如,邀请数字艺术家指导动漫社团,提升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

3.师生协同成长: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辅助,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的协同模式,如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社团助教,协助低年级成员学习。

(四)完善发展性评价体系

1.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互评+家长与社会评价”机制。例如,艺术作品展览邀请家长与社区居民参与投票,收集反馈意见。

2.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不仅关注作品成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进步幅度与创新表现。可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创作草图、反思日志、团队合作记录等。

3.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反馈用于课程改进与学生个性化指导。例如,根据学生在创意表达方面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增设创意工作坊。

五、结论与展望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社团艺术特色课程实施,为学校社团艺术特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例,但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段的适应性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艺术教育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特色课程的创新路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