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工控网络安全立体化防御体系研究
杨国欣 霍重宁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卷烟厂 广西南宁 530001
引言
工业4.0 与智能制造浪潮下,工业控制系统(ICS)在电力、能源、交通、化工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运行与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依托。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其在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探索工控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工控网络安全立体化防御体系,有望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防护策略,增强对安全威胁的感知与响应能力,提升工控网络的安全防护水平。因此,针对这一方向开展研究,或可为工控网络安全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带来有益参考。
1 深度学习在工控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优势
1.1 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
深度学习凭借其独特的数据处理机制,在特征提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传统方法需依赖人工设计特征工程,该技术能够基于大量数据自主挖掘潜在规律。在工控网络安全场景下,网络流量与设备日志等数据蕴含着丰富的安全信息,而传统分析手段往往难以充分挖掘其中关键特征。通过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多层神经网络架构,深度学习可有效学习数据内在特征与模式,在区分正常网络行为和异常攻击行为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1.2 高效的模式识别与分类能力
深度学习在模式识别与分类领域展现出一定的技术优势。通过对丰富的正常及异常样本数据进行训练,该类模型能够挖掘不同模式的特征分布规律,进而为网络数据的分类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1.3 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在工业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网络环境的动态性和安全威胁的演变性日益显著,传统安全防护策略的适应性面临新的挑战。深度学习技术凭借其独特的自适应机制与泛化特性,能够基于持续更新的网络流量数据及攻击行为模式,对模型参数进行动态优化调整。这种能力有助于提升对新型攻击的识别精度,特别是在面对尚未被明确界定的威胁类型时,通过对数据特征的深度挖掘与异常模式分析,可有效识别潜在安全风险。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工控网络安全立体化防御体系设计
2.1 体系架构
基于深度学习的工控网络安全立体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感知层、分析层、决策层和响应层,各层次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感知层: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感知层主要承担着工控网络数据采集的任务,涵盖网络流量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以及用户操作日志等多个方面。通过部署传感器、流量采集设备和日志记录工具等,力求实现对工控网络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采集所得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将被传输至分析层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分析层:分析层在整个防御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其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在此层面,可考虑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深度学习模型,对网络流量开展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工作,进而对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异常行为和攻击事件进行检测。同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预测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决策层:决策层依据分析层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考量与决策。当发现存在安全威胁时,决策层会根据威胁的类型、严重程度等要素,研究制定相应的防御策略。比如,面对较为轻微的安全威胁,或许可以选择记录日志、发出告警等处理方式;而针对严重的攻击行为,则倾向于迅速采取阻断网络连接、隔离受感染设备等措施,以此尽可能地避免攻击范围扩大。
响应层:响应层负责具体落实决策层制定的防御策略,对安全威胁及时作出响应。响应层通过与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终端管理系统等安全设备和系统协同配合,尝试实现对攻击的实时阻断、对受感染设备的隔离,以及对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操作,从而降低安全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
2.2 各层次功能实现
感知层数据采集与处理:在工控网络关键节点,可考虑部署分光器、流量探针等网络流量采集设备,采集网络流量数据;于工控设备安装传感器及日志记录模块,对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和用户操作日志进行实时采集。所采集数据经数据清洗、格式转换等预处理操作,剔除噪声与无效数据,将标准化数据传输至分析层。
2.3 分析层深度学习模型应用
网络流量异常检测:可尝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网络流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将流量数据转化为图像形式,借助卷积层、池化层等操作挖掘流量的空间特征,再通过全连接层完成分类,进而判断流量是否异常。此外,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对网络流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加以学习,捕捉流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有望提升异常流量检测的准确率。
设备状态预测与故障诊断: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视为时间序列数据,输入循环神经网络(RNN)或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趋势进行学习。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训练,构建设备状态预测模型,或可实现对设备未来运行状态的预测,以便及时察觉设备故障与安全隐患。
决策层策略制定:决策层可构建基于规则与机器学习的决策模型。首先,建立安全威胁等级评估规则库,依据攻击类型、攻击频率、影响范围等因素对安全威胁进行等级划分。而后,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安全事件与防御策略进行学习,构建决策模型,根据分析层检测结果,尝试自动选择适宜的防御策略。例如,当检测到勒索软件攻击时,决策层可根据攻击严重程度,考虑选择立即隔离受感染设备、启动数据备份恢复流程等策略。
响应层联动响应:响应层可与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终端管理系统等安全设备和系统建立通信接口,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当决策层制定好防御策略后,响应层将策略指令发送至相关安全设备,如向防火墙发送访问控制策略,尝试阻断攻击源网络连接;向终端管理系统发送设备隔离指令,隔离受感染设备。同时,响应层负责对安全事件处理过程进行记录与监控,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伴随深度学习技术的持续演进与成熟,以及工控网络安全领域诉求的逐步深化,基于深度学习的工控网络安全立体化防御体系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技术探索层面,尝试引入更为前沿的深度学习算法及模型,或许能够提升对复杂攻击模式的识别精度与响应速度;在技术融合维度,探索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协同路径,或将有助于打造更具智能化、高效性与稳定性的防护架构。此外,强化工控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相关法规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也不失为构建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的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
[1]黄韬,刘江,汪硕,等.未来网络技术与发展趋势综述[J].通信学报,2021,42(1):130-150.
[2]张勇东,陈思洋,彭雨荷,等.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3):17-26.
[3]林双钦.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设计与优化[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4(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