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PPP 模式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黄刚
身份证号码:513822198805244813
1 水利工程PPP 模式的主要风险因素
水利工程 PPP 项目在长期合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根据风险来源和影响阶段的不同,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三大类核心风险:
政治法律风险是首要考虑因素。2025 年正值“ 十四五” 规划向“ 十五五” 规划过渡的关键时期,政策调整频率相对较高。具体表现为:水利行业标准更新可能增加合规成本,如新颁布的《水资源保护条例》对项目排污指标提出更严要求;土地征收政策变动可能延误工程进度,特别是在涉及生态红线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项目财务可行性。此外,地方政府换届可能导致既有协议执行出现偏差,需要特别关注行政契约的连续性保障。
金融经济风险贯穿项目全周期。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下,利率波动加剧会显著影响项目融资成本,特别是对于建设期长、投资回收慢的大型水利工程。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使原材料价格超出预算,以混凝土、钢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需要重点监控。汇率风险在涉及国际资本合作的项目中尤为突出,如跨境水电项目收益受外汇管制政策直接影响。
建设运营风险直接关系项目实施效果。在建设阶段,复杂地质条件可能引发基础处理成本超支,如水库工程遭遇未勘测到的断层带;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会延长有效施工周期,2025 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曾导致多个在建堤防项目停工。运营阶段的风险包括:设备老化加速影响供水稳定性,特别是泵站、闸门等关键设施;水质污染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应急处理成本激增;技术更新迭代要求,如智慧水利系统的普及迫使传统项目进行数字化改造。此外,运营维护团队的专业水平不足也会导致服务标准下降,影响使用者付费机制的顺利实施。
2 水利工程PPP 模式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2.1 风险管理框架设计
水利工程 PPP 模式的风险管理框架设计需要兼顾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其核心在于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机制。该框架由四个关键环节构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担和风险监控,各环节之间通过信息反馈形成动态循环。在2025 年水利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该框架特别强调技术手段与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
风险识别作为框架的起点,采用结构化方法梳理风险因素。与传统清单式识别不同,当前实践更注重风险源的关联分析。例如,在识别政策风险时,不仅要关注《水利改革发展“ 十五五” 规划》等文件的直接影响,还需预判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能间接推高工程用电成本。识别过程需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共同参与,通过工作坊、现场调研等形式,确保不遗漏关键风险点。2025 年新应用的 BIM+GIS 技术为风险识别提供了新工具,通过三维建模可直观展示库区移民安置等复杂风险场景。
风险评估环节采用分级分类处理策略。对于政策变动等系统性风险,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进行定性评级;对于建设成本超支等可量化风险,则采用敏感性分析等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评估不再孤立看待单一风险,而是分析风险链式反应。例如,评估极端降雨风险时,需同步考虑其对施工进度、保险费用和运营安全的多重影响。评估结果按风险等级划分为红、黄、蓝三色预警,对应不同的管理响应级别。
风险分担机制设计是框架的核心创新点。基于风险最优承担原则,框架将风险分为三类:政府更善管控的政策风险(如规划调整)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市场类风险(如利率波动)通过共担机制平滑处理;而社会资本方则主导承担建设运营风险。2025 年修订的《PPP 项目合同示范文本》为此提供了标准化分担条款,例如设立价格调整系数应对通货膨胀风险,明确再谈判触发条件处理重大政策变更。特别设置了风险储备金制度,按项目投资额一定比例计提,用于覆盖不可预见风险损失。
风险监控环节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利用水利部2025 年推广的 PPP 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关键风险指标如建设进度、水质达标率等实现实时传输。监控数据通过预设算法自动触发预警,当大坝位移监测值超过阈值时,系统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核查流程。同时建立季度风险报告制度,由第三方机构对风险管控效果进行独立评估,确保监控机制的有效性。
2.2 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
针对水利工程 PPP 项目中的各类风险,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具体措施。根据风险性质和管理主体的不同,应对方法可分为预防性措施、缓解性方案和转移性安排三大类。
对于政治法律风险,应以预防性措施为主。政府部门应确保政策稳定性,在2025 年“ 十五五” 规划编制过程中,提前向社会资本方通报可能影响项目的政策调整方向。合同条款中需设置“ 政策变更补偿机制” ,例如当新出台的环保标准导致成本增加时,允许通过延长特许经营期或调整服务价格进行补偿。同时建立政企定期沟通平台,每季度召开风险协调会,及时化解政策执行偏差。针对地方政府换届风险,可采用上级政府见证备案制度,确保合同连续性。
金融经济风险的应对强调共担与转移相结合。项目融资阶段推行“ 多元融资结构” ,避免单一贷款渠道风险。2025 年可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搭配绿色债券等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利率波动风险,建议在贷款协议中加入利率上限条款,或通过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价格调整方面,实施“ 成本+合理收益” 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与消费者物价指数联动的自动调价公式。市场需求风险可通过政府最低需求量承诺来缓解,如保证供水项目的基本用水采购量。
建设运营风险需要专业化的缓解方案。施工阶段推行“ 风险工程清单”管理,对地下溶洞处理、高边坡支护等高风险作业点实施专项方案论证。2025 年全面推广的智慧工地系统可实现风险实时预警,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基坑变形数据。运营期重点建立“ 双回路” 保障体系,关键设备配置备用机组,同时制定分级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预先确定应急处理流程和协作单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技术更新风险可通过提取专项技改资金应对,每年从运营收入中按比例计提技术升级准备金。
风险转移机制是整体策略的重要补充。购买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商业保险,覆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风险。对于超大型项目,可引入再保险分担机制。
3 结论
本研究系统构建了水利工程 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全生命周期视角识别了政治法律、金融经济和建设运营三大类核心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闭环式的风险管理机制能有效提升项目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在政策变动频繁、市场环境多变的2025 年,该体系为保障水利PPP 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响.BIM 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 A》,2024,(11):133-136.
[2] 李祥.数字孪生技术在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4,(4):0128-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