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
李志强
身份证号码:511522198705050036
1 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
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把握多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共同影响着成本控制的最终效果。秦诗会曾指出“ 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成本控制始终是影响项目综合效益的关键” [5],这一观点在市政工程领域尤为突出。从当前实践来看,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前期决策的科学性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市政工程往往具有投资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的特点,项目立项阶段的选址论证、规模确定、技术路线选择等决策将直接影响后续各阶段的成本构成。2025 年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决策阶段还需充分考虑未来智能化运维需求,避免因技术前瞻性不足导致的后期改造成本增加。李家任的研究表明“ 市政工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复杂的成本构成” [6],这更凸显了前期决策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多方案比选机制,综合考虑建设成本与长期运维费用的平衡,可以从源头锁定合理的成本基准。
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控制成本的核心环节。设计阶段决定了项目 70% 以上的成本结构,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尤为必要。正如Senay Atabay 所述“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所有可能方案对实现最优成本至关重要” [2],通过功能分析与成本匹配评估,能够有效避免过度设计或功能冗余。当前实践中,BIM 技术的应用为设计优化提供了新工具,可实现设计冲突检测、材料用量精确计算等功能,从技术层面降低设计变更风险。
第三,施工过程的动态管控是成本控制的重要保障。施工阶段需要建立实时成本监测体系,通过对比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施工机械、材料库存等关键要素已可实现数字化监控,为动态成本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市政工程常面临地下管线复杂、交通导改困难等特殊工况,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措施费用支出,这要求成本控制必须与施工技术方案紧密结合。
2 市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
2.1 成本控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流程
市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流程需要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操作路径,确保成本管理能够贯穿项目始终。基于前文所述理论框架与关键要素,本小节将详细阐述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与技术要点。
流程设计原则
首先需要明确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全过程覆盖,成本控制需从项目立项延续至设施报废;二是动态调整,通过实时监测应对市场波动与技术变更;三是协同管理,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这些原则构成方法设计的底层逻辑,2025 年住建系统推广的“ 智慧建管” 平台已为此提供技术支撑,可实现跨阶段成本数据的自动归集与分析。
核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为成本基准设定,在项目决策环节运用价值工程方法,组织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多方参与方案比选。重点评估建设成本与20 年以上运维费用的平衡关系,例如道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全周期成本对比。通过建立包含材料耐久性、维护频率等因子的评价矩阵,确定最优技术路线。
第二阶段进入设计成本锁定,采用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与冲突检测,避免后期设计变更。对关键分项工程如地下综合管廊,需同步开展施工模拟与成本测算,精确计算混凝土用量、支护结构等核心指标。此阶段特别强调运维需求的嵌入,例如在排水管网设计中预留传感器安装位置,为智慧化改造预留接口。
第三阶段实施施工动态管控,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人工、机械、材料消耗数据,对比预算形成成本偏差预警。针对市政工程常见的交通导改、管线迁改等特殊情况,建立应急成本审批绿色通道,确保变更决策效率。当前实践中,基于5G 的智能工地系统已能实现混凝土浇筑量、土方运输车次等数据的分钟级更新。
第四阶段转入运维成本优化,通过前期植入的监测设备收集设施运行数据,建立预防性维护机制。以2025 年某城市桥梁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应力传感器数据预测构件寿命,将大修周期从 5 年延长至 8 年,显著降低长期维护支出。
2.2 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化策略
市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化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系统化的策略组合提升管理效能。针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小节提出以下核心优化路径,这些策略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优化体系。
价值导向的设计优化
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可显著提升成本效益。具体实施中需重点把握三点:一是功能分析,明确工程的核心使用需求,避免华而不实的设计;二是方案比选,对关键分项工程如路面结构、排水管材等进行多方案对比,综合考虑初期建设成本与长期维护费用;三是标准化设计,推广经实践验证的成熟工法,降低设计变更风险。例如在2025 年某城市道路改造项目中,通过优化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在保证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同时,BIM 技术的深化应用可实现设计冲突自动检测,减少施工阶段的返工损失。
动态成本监测与预警
建立实时、精准的成本监测体系是控制超支风险的有效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物联网设备采集施工现场的人工、机械、材料消耗数据;通过云端平台实现各参建方数据共享;设置成本偏差阈值触发自动预警。特别对市政工程常见的隐蔽工程(如地下管线),需加强过程影像记录与工程量核验,防止结算争议。当前部分项目已尝试将无人机航拍与AI 图像识别结合,实现土方工程量的自动测算,大幅提升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
跨阶段成本协同机制
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阶段割裂现象,构建贯穿全周期的协同管理框架。决策阶段需组织设计、施工、运维单位共同参与方案评审;设计阶段邀请运维单位提出功能需求;施工阶段定期向后续运营方移交关键数据。2025 年住建部门推广的“ 一项目一档案” 电子化管理模式,为这种协同提供了平台支撑,确保各阶段成本数据可追溯、可分析。例如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通过设计阶段预留智能监测接口,使后期运维成本降低。
3 结论
本研究系统构建了市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通过融合价值工程理念与动态监测技术,形成了覆盖决策、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集成化管理体系。研究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阶段割裂、数据孤立等问题,显著提升项目全周期的成本效益平衡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拥威.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市政供热工程管理造价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3):170-173.
[2] 李家任.探究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5,(2):189-192.
[3] 江跃升.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方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5,(1):041-044.
[4] 吉莹.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工程项目造价风险控制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5,(2):017-020.
[5] 秦诗会.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5,(3):04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