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赵红霞

甘肃省静宁县第三中学

一、情境导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

(一)真实情境锚定:从生活问题到化学探究

化学实验教学需打破“知识孤岛”困境,将抽象概念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结。例如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教师以“商场火灾救援”为背景创设情境,展示火灾现场视频并提出问题:“为何商场安全通道禁止堆放杂物?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窒息灭火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消防指挥员”,分析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设计商场火灾应急方案。此类情境将化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使学生在具象化任务中感受化学的社会价值。

(二)角色扮演深化:多维度激活学习体验

角色扮演不仅是激趣手段,更是思维建模的载体。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中,教师设计“金属王国新闻发布会”情境,学生分别扮演铁、铜、铝三种金属的“代言人”,通过实验展示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现象,并“撰写”《金属活动性白皮书》。活动中,学生需整合实验证据、提炼物质特性、模拟科学表达,在角色扮演的“第二身份”下完成从现象观察到本质归纳的认知跃迁。据课堂观察数据,此类活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 47 % ,语言表达频次增加 3 2 % 。

(三)技术赋能情境:虚拟仿真拓展实验边界

借助 VR 技术创设高危或不可见情境,突破传统实验限制。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教学中,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实验操作,观察红色粉末变黑的宏观现象,同时借助 3D 动画直观呈现 c o 分子夺取 中氧原子的微观过程。技术赋能使“有毒、高温、慢反应”的实验转化为可交互的探究场景,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完成“宏观辨识—微观探析—符号表征”的化学思维三重训练。

二、师生互动:在对话与协作中构建科学思维

(一)问题链设计:从碎片化提问到结构化思维引导

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提问多聚焦“是什么”的事实性知识,缺乏对“为什么”“如何做”的思维引导。优化后的问题链需遵循“现象观察→证据收集→逻辑推理→模型建构”的认知路径。以“探究酸的化学性质”为例,教师提问序列设计如下:

1.、现象层:观察稀盐酸与镁条、铁锈、碳酸钙反应的现象,记录共同特征;

2.、证据层:为何不同物质与酸反应均生成气体或溶液变色?从离子角度分析本质;

3.、推理层:根据实验证据,归纳酸的通性并解释原因;

4.、模型层:如何用“酸 酸根离子”的结构模型预测其他酸(如硫酸)的化学性质?

此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抽象出一般规律,再用规律解释新情境,完成“特殊—一般—特殊”的思维闭环。

(二)小组协作机制:从形式化讨论到深度思维碰撞

构建“异质分组 + 角色轮换 + 思维可视化”的协作模式。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小组内部分工为:操作员(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员(整理现象与数据)、质疑员(提出实验误差猜想)、建模员(绘制质量守恒微观示意图)。讨论环节采用“接力发言法”,要求每位成员依次发表观点并回应前一位发言,避免“少数人主导”现象。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组“思维碰撞记录单”,捕捉典型问题(如“敞口容器中反应质量减少是否违背守恒定律”),组织全班辩论,引导学生运用“系统思维”(考虑气体逸出)修正认知偏差。

(三)可视化反馈:用工具外显思维过程

引入“概念地图”“思维流程图”等工具,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药品选择→反应原理→装置设计→验满方法”的思维脉络,教师通过分析图示结构,诊断学生的认知断层(如部分学生遗漏“反应物状态对发生装置选择的影响”),针对性提供补偿性指导。数据显示,采用可视化反馈的班级,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逻辑性得分提升 2 8 % 。

三、实验引导:从验证性操作到探究性创新

(一)实验范式转型:“三段式”探究模型构建

将传统“演示—模仿—验证”模式升级为“问题驱动—方案设计—创新拓展”的探究范式。以“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为例:

1、 问题驱动:展示干燥与湿润石蕊试纸分别接触 的现象差异,提出核心问题“哪种物质使石蕊变色?”;

2、方案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 ),用喷有石蕊溶液的滤纸花进行验证;

3、创新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碳酸的不稳定性?”,鼓励用加热试管、微型传感器等方法进行拓展探究。

(二)实验改进创新: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双培养

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实验的局限性,提出改进方案。针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存在的“红磷燃烧污染空气”“钟罩内液面上升误差大”等问题,学生分组设计改进方案,实验改进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运用化学原理、物理知识(压强变化)、工程思维(装置设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三)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的实验设计

设计跨学科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探究酸雨对桥梁腐蚀的影响”项目中,学生需:

1、化学建模:用稀硫酸模拟酸雨,设计不同 p H 值溶液腐蚀铁钉的对比实验;

2、物理测量:用电子天平测量铁钉腐蚀前后质量变化,计算腐蚀速率;

3、地理分析:结合当地气候数据,分析酸雨频率与桥梁材质损耗的相关性;

4、工程设计:提出桥梁防腐的化学方案(如涂刷防锈漆)与管理建议(如限制工业废气排放)。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兴趣、师生互动建构思维、实验探究培养能力、实践活动强化责任,形成“认知—实践—价值”的螺旋上升体系。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表明,四维策略的协同实施可显著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从“知识学习者”向“素养发展者”转变。

备注 : 该论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市级课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 立项号 :PL[2024]LXH138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