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作业设计研究
董梅
亳州市夏侯小学南校 安徽亳州 236800
一、引言
在“双减”背景下讨论作业去留的时候。一定要界定梳理作业的概念,顾名思义作业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所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形式。小学生独自完成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自学复习的过程。作业的功能和作业很多,但是其基本作用是让学生复习掌握当天的教学内容,掌握某个知识点或形成某个特殊方面的技能。基于此,本文认为小学生的作用应该少而精并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二、学生心理机制分析
作业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从心理学角度,作业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基于小学生的心理机制,学生通过作业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调节,学生在独自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并且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齐默曼是自我学习方面的专家,他指出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自我认知和自我学习去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完成作业目标、保持认知动机并对作业结果进行一定的自我反思。
从心理学方面来说作业的完成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在每天的作业中,面对内外部的干扰,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意志控制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在独自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学会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忍受枯燥无味的时间,这既能锻炼其自身的意志力和专注度,又能促使学生养成责任感并树立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要完成作业,学生的自控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及其关键重要,自控意识和自律能力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投入和专注度。
三、“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新内涵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可以赋予作业一些新的观点。小学阶段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学习心理品质。作业不仅是在课后时间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诊断和改进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手段之一。
基于作业的心理机制功能,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作业及其相应的行为是怎样的呢?可能大多数教师所期望的是少而精的作业,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完成。当师生双方对作业的目的都倾向于“完成”“正确”的时候,我们要思考:少而精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之外,作业还意味什么?为了实现作业的心理意义,比起作业“完成”和“正确”外,作业更重要的是什么?
对于小学生来说,比正确完成少而精的作业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投入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主动投入的表现有:作业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要让学生知道作业对他们而言是一件主动选择的行为,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第二个表现是学生主动投入的作业时间,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在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下,会自觉克服作业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三个表现是当学生认为在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会主动向教师申请做另一种作业。主动投入的第四个表现是在认知上的挑战性。主动投入意愿强烈的学生会选择那些有意义、更能锻炼意志自己的作业。只有这样的少而有针对性的作业行为是学校、社会和家长所期待的作业行为。
四、作业设计的新路径
在“双减”背景下,更应该把“作业负担”看作是一种客观和主观的产物,作为教师在严格控制作业量、把握学生心理的前提下,教师如何作业设计?
1. 从学生的视角设计作业
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或习惯,长期良好的作业完成行为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品质,教师设计的作业时,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并看待这些作业的本质属性。其中属于教师和学生观念矛盾冲突之一就有关于作业量的问题。同样的作业量,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生习惯于将作业量夸大,绝大部分教师往往会低估作业量,不能正确掌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学生和老师对作业量的认知很难达到某种默契。在作业批改方式上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也是有矛盾冲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注意学生的心理情况下进行作业设计、作业实施和作业批改,与学生及时沟通。向学生解释作业设计的目的和评价规则。
2. 作业要关注学生作业品质的养成
作业品质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能够产生的适应性作业行为和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品质,包括主动的作业投入时间、认知参与度、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坚持和自觉自律等。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而忽视学生对作业的投入程度和参与程度。
教师怎么突破这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转化作业设计思路,从把要“完成作用”的转变到对学生“作业行为”和“作业品质”上来。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让学生说清楚他们完成作业的思维过程,也要考核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作业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品行。
3. 少而精的作业量促进学生认知提升
作业量的适度与否还会影响学生在作业中的认知投入。教师在严格控制作业量的情况下,就要精心设计作业。如果要增加学生的认知投入,教师要用作业规则控制作业量。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要减少重复性的作业,多增强一些作业的理解性。针对当下的教育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完全避免作业的机械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教师应尽量在保证作业有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减少机械性作业。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业具有一定的认知挑战性,并且经过自己努力就可以完成,学生就可能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主动的认知投入。
4. 作业要让学生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完成作业时,他们的心理机制与情感动机中,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理重要的调节器之一,如果作业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那么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就能提高,还能让学生产生作业行为的适应以及对这个学科更积极的认识。正确把握了小学生作业的积极情感体验心理,就需要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但是要避免“为了趣味而趣味”,趣味应内生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带来思维挑战的快乐。
5. 邀请学生参与作业的选择和设计
小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认知、责任等相关的品质,在教师可控的少而精的作业中,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作业的选择,选择匹配自己属性的作业。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选择作业量,教师通过作业完成结果,调控作业量,以此让学生得到作业量的减免,还比如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难易度,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等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清楚知识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教师要宏观调控作业的类别,以达到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和应用。
总之,有教育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技能获得与观念转变时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机械地照搬某种做法到富有创造力地实施,需要教师的深度理解、思考和操作性技能习得。就作业的观念与实践转型而言,仍然是在探索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方臻 . 作业设计 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02):31-45.
[2] 陶国锦 . 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 以苏教版为例 [J]. 课外语文 ,2017(4):22.
[3] 邵庆清 .《初中语文作业改革初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扬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