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中小学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周鹏
甘肃省华亭市第一中学 744100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传承文明火种的使命。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处于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其质量直接关乎民族未来。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教育情怀、道德操守、专业智慧与创新品格,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提供了价值坐标与行动指南。如何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构建可操作、可推广的实施路径,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信念引领:筑牢教育报国的价值根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核心。教师需超越“职业谋生”的工具,将教育视为服务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事业担当,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一)学科融合: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
各学科需挖掘自身蕴含教育元素,形成“全科育人”格局。语文教学可聚焦经典文本中的精神内核,如解析《过零丁洋》时,通过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溯源,结合宋元历史背景分析其爱国气节的时代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大义”的永恒价值;历史教学可通过“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当代中国的崛起之路”等专题,构建历史纵深感,让学生在文明对比中增强民族认同。思想政治课程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如通过“脱贫攻坚中的党员故事”“科技攻关中的团队精神”等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联系。
(二)实践赋能:让爱国情怀转化为行动自觉
依托社会实践强化价值体验,是信念教育的重要延伸。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重走长征路”“红色故事宣讲”等沉浸式活动,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情感共鸣。开展“社区服务日”“环保志愿行”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理解“爱国始于爱身边人”的朴素道理。
(三)素养提升:夯实报国育人的专业基础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践行教育报国信念的前提。教师需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培训、跨学科教研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如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培训提升整合知识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同时,应深耕教育科研,针对“如何在分层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双减背景下实践活动的设计策略”等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以专业智慧提升育人实效。
二、道德磨砺:塑造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特质。教师作为学生的“道德镜像”,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实践表明,高尚的师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与自我修养的坚守中。
(一)以赤诚之心坚守教育初心
于漪老师从教六十余年,始终以“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敬畏之心对待教育,她在课堂上“每句话都要对学生负责”的严谨态度,在课后“为后进生补课至深夜”的奉献精神,展现了师德的实践品格。中小学教师应借鉴这种职业自觉,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三个一”:备好每一节课,不因重复教学而敷衍;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因差异而忽视;反思每一天工作,不因忙碌而懈怠。
(二)以创新之力践行育人使命
窦桂梅提出“做精神上气象万千的大国良师”,其核心在于将师德修养与专业创新相结合。她在“主题教学”实践中,通过“大语文观”整合阅读、写作与生活,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渗透了“文化自信”“审美情趣”等品格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推行“学生成长档案袋”,通过记录“最有成就感的事”“最想改进的问题”等细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以德促教、以教显德”的模式,为师德实践提供了范本。
(三)以自律之行涵养人格魅力
师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将规范内化为自觉。教师需恪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如不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言论,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更要注重日常细节,如课堂上的耐心倾听、批评时的尊重措辞、面对错误时的坦诚道歉,这些“微小的道德瞬间”往往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智识涵养:提升育人教学的专业能力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智识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支撑。教师的育人能力不仅源于知识储备,更在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与创造性运用。陶行知、斯霞等教育家的实践,为当代教师提供了智识成长的路径启示。
(一)立足生活:让教育扎根现实土壤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统一。他在育才学校为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开设“田间写生课”,让学生在观察农作物生长中理解“艺术源于生活”。为音乐组学生组织“街头演奏”,在与民众的互动中体会“艺术服务大众”。这种将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智慧,对当今教育仍有启示: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家庭预算”“社区人口统计”学习统计知识;科学教师可结合“垃圾分类”“家庭节能”设计探究项目,让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光
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朗读能力弱的学生设计“一对一范读”,为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创设“故事创编”机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实践智慧。当前教师可借鉴这种理念,通过“学习风格测评”“兴趣特长调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分层作业设计中提供“基础巩固 + 拓展提升 + 创新挑战”的菜单式选择,在课堂提问中兼顾“基础题”“提升题”“开放题”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
发展。
(三)反思创新:在实践中生成教育智慧
教师的智识成长离不开持续反思。可建立“教学日志”制度,记录“今天哪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兴趣”“哪个德育契机被忽略”等细节。参与“校本教研共同体”,通过“同课异构”“观课议课”等活动,在碰撞中优化教学策略。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的过程正是智识涵养的过程。
四、行动践行:投身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
教育家精神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推动教育变革的行动中。中小学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需在教学模式、课程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具体的办学实践。
华亭市第一中学的改革探索具有典型意义。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突破口,推动课堂转型:在“家乡文化传承”主题项目中,学生需组建团队完成“历史溯源(历史学科) + 文化符号设计(美术学科)+ 推广方案撰写(语文学科)+ 数据统计分析(数学学科)”的跨学科任务,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核心素养;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异质分组”“角色轮换”“成果互评”等机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责任意识。这些实践表明,教育改革不必追求“宏大叙事”,而应从课堂细节入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体现在每一堂课的设计、每一次与学生的对话、每一项改革的尝试中。以信念引领方向,以道德涵养品格,以智识提升能力,以行动推动变革,中小学教育才能在教育家精神的滋养下,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需要教师个体的自觉践行,也需要学校构建“鼓励探索、包容试错”的文化生态,让教育家精神真正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备注 : 本文为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一般课题《中小学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4]SZJYJY07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