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

肖先文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434034

就业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高校毕业生是规模最大的就业群体之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在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进行激烈的竞争,“就业难”成为高校学生毕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就业难”背景下,我国企业同样面临“用工荒”的问题,这是个体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体现。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立足校企合作视角,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展开探究。

一、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就业创业基础

随着创新型经济的崛起,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超越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这不仅要求高校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还需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引入创新思维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解决问题。与课程设置创新相适应,教学模式也要实现多样化。高校应积极引入数字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新模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帮助大学生做好知识储备,提升应对未来职业挑战的能力。在进行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是学生从教育阶段向职场过渡的关键桥梁,其质量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还关系到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未来发展。为此,高校应建立就业市场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就业指导策略和相关课程设置,确保其与就业市场需求保持一致。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通过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咨询和企业参访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

二、优化培育策略,提升创业就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培养创业就业意识。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和职场前辈走进校园,开展就业形势分析与职业规划讲座;积极动员同学们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通过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文章,为同学们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资讯和实用的职业建议,在大一阶段就做好学生专业认知引导,建立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大二阶段做好学生职业认知,强化实践,培育契合企业需求、具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激发学生职业憧憬,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大三阶段做好求职技能指导,加强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的内在竞争力。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聚焦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培养,帮助学生在学社衔接上“走在前列”。二是提供优质就业信息。建立各年级班级班委联络群和就业信息群,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并提供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同时,利用问卷和访谈收集同学们的意见与需求,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形成正反馈循环,提升服务精准度。组织企业宣讲会和招聘会,提前发布活动信息并广泛宣传,按行业分类展示参会企业,帮助同学高效找到合适岗位。活动结束后,收集同学与企业的意见反馈,优化后续活动,提升活动质量,为同学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形成同学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利”。

三、发挥校企融合优势,培育综合素养

一是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方面的教学、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身处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积极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方面的交流,并根据企业对人才标准的需要适当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各种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就业上的竞争力。“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由专业指导教师管理,老师定期与企业、学生联系,全程跟踪。二是高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积极探索构建联合实验室、协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学生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提供项目支撑,同时实现就业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满足校企双元需求;三是强化专业实践教学,让更多扎根产业一线、有着丰富经验与技能的业界导师走上学校讲台,从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为高校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的课程建议,使课程体系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高校可采取企业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基层岗位工作,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清晰了解企业状况、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未来工作所需的经验和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与企业合作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活动竞赛,使学生接触到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四、立足职业需求,丰富学生培育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探索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为依托,坚持“技术赋能 + 场景重构”,积极利用 AI、虚拟仿真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同时对标产业场景,重构教学场景和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师资、教学场景等同步升级,建成数字化支撑环境、教学环境、育人环境、应用环境,完成专业的数智化改造,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围绕企业实际情况,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每年联合培养毕业生。立足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多元的学习制度,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机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等进行自主选课,提升学生就业岗位适配能力。建立学分互认和主辅修专业转换机制,技能竞赛奖项、创新创业成果等经认定均可转换为学分,提供修读辅修专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培养路径。

总之,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学校要立足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祝成林,柳小芳.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困境与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2021(34) :41-45.

[2] 崔治,肖卫初,邓海英.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J]. 中国冶金教育,2022(5) :118-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