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钹古传今,唱响童音

作者

岳琳琳 赵雯好 陈怡妃 林卓为 顾丽娟通讯作者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 浙江 314200

一、引言:

钹子书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遗项目,以其生动的故事、丰富的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为幼儿非遗启蒙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目前关于钹子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探索钹子书在幼儿非遗启蒙教育中的应用模式和效果。

二、钹子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1. 课程设置具一定基础但教学教材相对匮乏

目前部分幼儿园和小学把钹子书引进校本课程或者特色课程中,如:平湖市广陈中心小学从 2008 年开始就创建了“非遗”传承基地,并开设了钹子书兴趣班,由国家级传承人戎永鑫先生进校授课。但从整个情况看,在幼儿园开展这方面的活动还是比较少,大多数幼儿园没有把钹子书的内容纳人到自己的课程之中。部分地区和学校虽然在编纂相关的钹子书学习教材,但是教材资源整体还是较少的,针对幼儿阶段的教材几乎没有。相关的音视频、绘本等辅助教育也相对较少,无法很好地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求。

2. 专业教师短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缺老师缺系统培训是钹子书进入幼儿园里面临的情况同时也是很大的困难,比如浦东的陈建纬老师他就到北蔡镇带了一批学生,教他们怎么来打钹子以及方言的一些唱词,尽管他带了 10 年了教了上千个孩子,可是当下的幼儿园老师会做的仍然很少。有的地方开始“师徒带教”,并且请了一些专家来进行指导,但这样的培训十分有限。据调查,平湖学校艺术教师里面只有 3 0 % 左右学习过钹子书,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则应该把钹子书融入到幼师的课程中去或是成为幼儿园固定的活动,这样才有利于老师真正地学会这一门技巧。

三、钹子书在幼儿非遗启蒙中的应用模式

1. 钹子书的非遗价值与幼儿教育契合性

在平湖的幼儿园里,孩子们围坐成一圈,跟着老师手中的铜钹“叮咚”声摇头晃脑地哼唱方言童谣。这样的场景,正是国家级非遗钹子书在新时代教育中的生动缩影。作为扎根乡土的说唱艺术,钹子书天生带着“接地气”的基因。它用方言讲述《三国》《水浒》的英雄故事,也用竹筷敲打铜钹的节奏模仿马蹄声、雨点声,这种“一钹一筷一扇”的表演就像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有声有色的文化之窗。如今,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开始尝试让非遗“活”在课堂。有的把钹子节奏编进儿歌,有的用绘本还原说书场景,甚至邀请老艺人带着铜钹来园互动。这种“老手艺 + 新玩法”的模式,既守护了文化根脉,也让孩子们在乡音乡韵中长成了“有根的人”。

2. 钹子书在幼儿非遗启蒙中的教育实践与问题分析

正如前文所言,钹子书的教学可以通过游戏化、角色扮演、与数字世界结合等方式来使钹子书更加易理解、易传播。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解决。一是本身相对于常规的教学科目而言,钹子书的师资专业度不足,难以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活动。二是本身教材缺少实践层次的培养,注重普及历史知识的教材偏多,致使幼儿难以对钹子书产生兴趣。三是本身钹子书在家庭与社区间的普及较少,只停留在观赏层面,缺乏对钹子书的认知。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开展高校合作,联合嘉兴大学与平湖钹子书传承基地开设“非遗 + 教育”课程,培养非遗教育的师资力量。

3. 钹子书在幼儿非遗启蒙中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据上分析可知,钹子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对幼儿非遗启蒙的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较弱。对于这一问题,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教师参加非遗传统文化专项培训,使教师对钹子书有更深刻的认知,并提升教学能力;对于教学实践较少的问题,可以在幼儿园内采取创设情境、游戏化教学、互动体验等形式,即可以通过幼儿园设置具有钹子书特色的文化环境,布置展示区、体验角等方式使幼儿将生活与骰子书有机融合起来。目前,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进行钹子书教学的同时也要学会向数字化时代看齐,如利用 AR 互动技术、电子绘本和线上表演等方式推动钹子书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让表演走上屏幕走进更多观众的眼帘中。

四、钹子书在幼儿园推广的研究结果

1. 幼儿对钹子书非遗认知水平的显著提升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关于钹子书非遗项目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经过一定的非遗启蒙教育后,本次活动中所有的教育环节都渗透了。幼儿对于钹子书的认知水平从活动开始到现在有了明显的提升,认识了钹子书,知道它是它的形式及文化背景,还能跟随它的节奏做下意识的动作,大家一起进行弹唱、模仿钹子书里所讲的来源的故事,了解古老中国的灿烂文化。

2. 幼儿对钹子书的情感认同显著增强

观察幼儿过河图书角参加钹子书主题活动的情形可发现,在启蒙阶段有 6 0 % 的幼儿能主动参与活动;在深化阶段时,能够主动参加活动的幼儿达到 8 5 % 以上;验收阶段则有 9 5 % 以上的幼儿会主动参加活动。可见,随着活动不断展开,幼儿越来越愿意主动参与,兴趣与日俱增,参与率也逐步提高。在活动中幼儿与同伴、教师的交流增多,其交流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幼儿与作品内容产生了深层的情感联结,愿意和身边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3. 幼儿对钹子书文化传承意识的有效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对钹子书的文化传承意识,需将传统艺术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趣味体验。教师可运用情境化教学,将钹子书的说唱故事编排成童趣盎然的音乐剧,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方言韵律与节奏魅力。将传统唱词改编为生活化的童谣,配合肢体律动,让方言声调与身体记忆自然融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项目式学习,定期邀请民间艺人与幼儿开展" 击钹对话",在清脆的金属碰撞声里播种文化认同。

五、结束语

通过这次钹子书在幼儿非遗启蒙中的应用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幼儿非遗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幼儿非遗启蒙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因此要注重从娃娃抓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后的进一步努力下,我们相信钹子书这门古老的非遗艺术能够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会燕,廖海琳,林朝湃. 利用非遗资源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实证研究 [J]. 早期教育,2023(25):42-44.

[2]“会”实践 | ① 扶光扉影|启航篇——非遗绘本点亮儿童启蒙之路 [EB/OL]. (2024-06-30)[2025-03-21].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 A5NDUwNTcyNQ 1 = = &mid=2649768029&idx : = 1&sn cc981d9b0def06c40303 3ad8dcc16d48.

[3] 学人专栏丨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 产 保 护 与 社 区 参 与 的 多 重 实 践 模 式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T1DD5R0521DQ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