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措施

作者

袁盈

西丰县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铁岭 112400

   

多雨高危滑坡区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典型区域,因其地形陡峭、土质疏松、降雨集中且强度大,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而随着我国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的公路项目需穿越此类高风险区域,带来了巨大的施工难度与安全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施工方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亟需引入更加科学、系统的技术应用与管理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采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和实时监测手段并结合多专业协同机制,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因此分析并实施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施工技术应用管理,这可以提高山区公路建设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一、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施工技术应用管理的概念

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施工技术应用管理是指在多雨地质脆弱区域,围绕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采用综合性的技术方案与管理机制,以降低滑坡风险、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的一种系统性工作方法,其核心在于融合地质勘查、风险评估、施工技术优化、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安全管理等多个环节,形成从前期设计到后期运营的闭环管理模式,在技术层面包括边坡加固、排水系统建设、滑坡体治理等措施;在管理层面,则强调施工组织调度、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以及多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该管理模式不仅聚焦工程本体的安全稳定,更关注环境影响、人员防护与长效运营,从而实现对复杂山区地质环境的适应性、科学性和预控性建设目标[1]。

二、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施工技术应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地质勘查

在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建设中,强化地质勘查是控制滑坡风险、指导施工技术选择的首要前提,由于该类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常伴有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及活动性滑坡体,加之强降雨频繁、地表水汇集集中,极易导致地质条件的迅速变化,因此前期地质勘查必须具备全面性和精细化的特点,一方面应扩大勘查范围,充分覆盖沿线的高风险地段,包括已知滑坡区、不稳定边坡、沟谷地段和施工便道等;另一方面应深化勘查层次,采用钻探、槽探、原位测试、物探、遥感和激光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对土体参数、地下水位、裂隙发育情况及历史滑坡演化过程进行精细化评估,尤其应关注雨季对地下水动力系统的影响,结合气象水文数据分析其与地质变形的耦合关系,为滑坡预测预警和工程设计提供高精度依据 [2]。在施工周期长、地质条件易变的山区公路项目中,静态的一次性地质勘查往往难以满足全过程管理的需要,故需建立动态跟踪勘查与信息化更新机制,一方面应在施工全过程中嵌入阶段性补充勘查与地质监测制度,特别在开挖路段、隧道进出口、桥梁基础等关键节点,随施工进展持续获取最新地质数据;另一方面借助地质信息建模(GIM)、地理信息系统(GIS)及 BIM 平台,将静态勘查成果与动态监测数据融合,实时更新地质模型,提高对潜在滑坡隐患的感知能力,同时推进勘查成果的标准化建档与共享便于设计、施工、监理和安全管理多方协作,形成统一的地质数据库与数字化指挥平台,通过系统化、动态化的地质勘查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为实现高风险地区的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二)优化设计方案

在多雨高危滑坡区进行公路建设必须打破“一刀切”的标准化设计思维,转而采取因地制宜、动态调整的差异化设计策略,由于滑坡区的地形复杂、岩土结构多样,雨水侵蚀和地下水活动极易诱发边坡不稳定或次生灾害,因此设计阶段需充分考虑不同地质单元的稳定性与敏感性,分类制定防护与支护设计标准,对于已有滑坡体应优先选用避让式路线调整方案,必要时采用桥隧结合的方式绕避高危区域;对于不可避免的高陡边坡段则应综合应用抗滑桩、锚杆框架、抗剪挡土墙等工程措施进行稳定处理,并预留沉降观测与变形释放结构,此外公路应强化排水设计,设置纵向截水沟、横向排水槽和渗沟等系统性水文结构,确保雨水快速导排,减少对边坡体的浸润压力和滑移诱发可能。多雨高危滑坡区的工程设计应摆脱单一土建工程视角,构建地质、结构、水文、生态、交通等多学科协同参与的设计体系,实现施工安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具体而言应引入地质专家参与方案比选与风险评估,确保设计方案建立在科学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同时借助数字化勘查成果应用三维地质建模与BIM 设计平台,进行滑坡体空间建模与失稳机制分析,提前预判结构受力与变形趋势,此外公路可引入 AI 优化算法与仿真软件,对不同工艺组合和结构形式进行对比模拟,选出最优路径与结构方案,减少施工扰动和后期维护成本,在设计文件编制中还应加入施工阶段的风险预案及监测布置建议,为后续工程实施与技术调整提供可靠依据,通过科学、动态、智能的优化设计体系能够从源头上提升工程抗风险能力与整体适应性。

三、结语

在多雨高危滑坡区进行公路施工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挑战,更是对管理能力和安全意识的严峻考验,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应用和系统化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降低滑坡风险,保障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未来公路应持续强化地质勘查、优化设计方案、推广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从“经验施工”向“智慧建造”的转变,为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汉江 . 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施工技术要点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2(001):000.

[2] 王琰 . 多雨高危滑坡区公路施工技术要点与建议 [J]. 交通世界 ,2022(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