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中的测绘技术应用与优化策略
王伟
随县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 随县 441300
一、竣工验收测绘的流程与技术要求
1.1 竣工验收测绘的核心内容
建筑工程测量竣工验收是指在建筑工程竣工后,对建筑物的几何尺寸、位置、高程等进行全面测量和检查,以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对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竣工验收测绘需涵盖地形测量、竣工要素测量及规划指标核验三部分,具体包括:
地形测量:采用 1:500 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确保地物地貌的完整性,扩展至用地红线外30 米范围。
竣工要素测量:精确测定建筑物高度(坡屋顶分别测量檐口和屋脊高度,有女儿墙的测至女儿墙)、基底面积(含外墙投影面积)、建筑面积(含阳台、地下室)等指标,并标注与规划红线的退距关系。
规划指标核验:验证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配套设施等是否符合规范。
1.2 技术方法与精度控制
- 控制测量:布设二级以上导线点,采用 RTK 或全站仪进行平面与高程控制,平面误差≤5cm,高程误差 ⩽3cm⨀ 。 地物点测量精度:涉及规划条件的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 0.05M. , 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大于 0.07M ;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 0.07M 。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应不大于 0.10M, 。规划条件核实测量的建筑物高度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 0.10M
- 数据采集:全站仪极坐标法,采集建筑物实际位置,在测量竣工验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测量精度不足、数据处理不当等问题。测量精度不足可能导致验收结果不准确,影响工程质量判断。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0.5 秒级全站仪等,并严格执行测量规范,确保测量过程的准确性。
- 成果要求:测绘报告需包含规划条件核实信息比对表、建筑高度与层高核实表、建筑面积分栋分层核实表、建设工程竣工比较分析表、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比对结果表、现场照片、平面现状图、与规划对比图、高程图等,并附数据对比分析表,确保与规划许可证一致性。
1.3 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中面积计算、高度及平面位置误差标准和处理办法
面积计算规定 : 要有永久性结构的建筑空间、永久性顶盖、结构层高或斜面结构板顶高在2.2 米及以上。
建筑面积误差标准按以下规定累进计算:
1、1000 平方米以内 ( 含 1000 平方米 ) 部分为 3%
2、1000-5000 平方米 ( 含 5000 平方米 ) 之间部分为 2% ;
3、5000-10000 平方米 ( 含 10000 平方米 ) 之间部分为 1.5%
4、10000 平方米以上部分为 0.5% ;
累进计算的建筑面积合理误差不得超过5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误差处理方法 : 在合理误差范围内,且没有其他违法建设情形的,建设单位按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 ( 工业项目除外 ) 和相关规费后,可以办理规划核实手续。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应按违建处罚结案后再按上述程序办理规划核实手续。
建筑高度误差按以下规定计算
1、20 米以内 ( 含 20 米 ) 部分为 0.5% ;
2、20-100 米 ( 含 100 米 ) 之间部分为 0.25%
3、100 米以上部分为 0.1% ;
累进计算的建筑高度合理误差不得超过0.5 米。
建筑高度误差处理方法 : 建筑高度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建筑高度的,应当对日照间距进行复核,需要进行日照分析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供日照分析报告。建筑高度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建筑高度,造成该建筑不能满足设计规范或使周边建筑不能达到日照标准的,无论是否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必须进行整改。除上述情形外,建筑高度超高部分在合理误差范围内,且没有其他违法建设情形的,可以办理规划核实手续 ; 建筑高度超高部分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但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应按违建处罚结案后办理规划核实手续。
建筑平面位置的合理误差: 不得超过0.3 米。
建筑平面位置误差处理方法 : 建设工程平面位置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的位置不一致,造成请建筑不能满足建筑问距或者使周边建筑不能达则日照标准的,无论是否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必须进行整改。建设工程平面位置误差在合理误差范围内、且没有其他违法建设情形的,可以办理规划核实手续。建设工程平面位置误差超出合理误差范围,但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应按违建处罚结案后办理规划核实手续。
二、竣工验收测绘的现存问题
2.1 标准执行不统一
不同部门的测绘标准差异导致重复测绘与数据矛盾,列如:房产测绘规范与建筑工程面积计算规划不统一。 现代建筑外形复杂,外墙装饰层厚度超过0.5米的情况普遍存在,但这些装饰层不计入房屋面积,导致测绘需兼顾面积计算
与地形图规范要求,实际操作中需依赖规划图纸核对并合理取舍,易引发争议。
2. 2 三维测绘技术应用不足
传统测绘依赖全站仪、水准仪等二维平面测量,难以全面反映建筑立体形态,而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新技术虽提升效率,但仍存在影像纹理质量低、建模软件操作复杂等问题。
2.3 多部门重复测绘与数据孤岛
规划、房产等部门各自委托不同机构测绘,标准不一、数据不共享,导致重复测绘、成本增加。
2. 4“多测合一”改革推进中的执行难题
尽管多次推行“多测合一”整合测绘事项,但仍存在名录库管理不严、技术标准未完全统一、跨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部分区域仍存在“数据跑腿”不畅。
三、竣工验收中质量控制
3.1 验收质量控制
测量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是确保验收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首先,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制定详细的验收计划、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人。其次,要加强对测量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个测量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可以采用过程控制图等方法,实时监控测量数据的波动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3.2 验收精度控制
精度控制是测量竣工验收质量控制的重点。可以通过增加测量次数、采用不同测量方法相互验证等方式提高测量精度。对于关键部位的测量,建议采用多种测量方法进行复核,如同时使用全站仪和 GPS 进行定位测量。此外,还应重视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大气折射等,必要时进行相应的修正。
3.3 验收标准的执行
验收标准的严格执行是保证测量竣工验收质量的基础。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并在验收过程中严格执行。
四、结论
建筑工程测量竣工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测量竣工验收在建筑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证建筑物安全使用的重要手段。其次,测量竣工验收的关键环节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和建筑物变形监测,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再次,针对测量竣工验收中的常见问题,如测量精度不足和数据处理不当,可以通过采用先进仪器、完善数据处理流程等方法有效解决。
最后,测量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需要从体系建设、过程管理和精度控制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验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智能化、自动化测量技术在竣工验收中的应用,以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同时,还应关注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对测量竣工验收带来的新挑战,不断完善验收标准和方法,以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 , 陈思远 . "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 《测绘科学》, 2023,48(3): 45-52.
[2] 刘志强 , 赵文静 .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解读》.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
[3] 孙伟明 , 黄晓峰 . " 基于 BIM 的建筑工程测量验收管理系统设计 ".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2, 39(4): 78-85.
作者简介:王伟(1990-11),男,民族:汉族,籍贯; 省随州市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竣工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