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 +”背景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赋能理论研究

作者

白娟 马海龙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泉源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引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合现代教学,这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心理赋能,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特征

1、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与广泛性

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信息传播呈现出广泛性和快速性的特点。截至2023年6月数据,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0.79亿之多,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76.4%。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无疑是为信息实现高速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以微博、微信这类社交媒体平台来为例,往往一条热点信息,便能在短短几分获得数十万次的转发。

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这一情况随之也引发了诸多挑战。网络上信息的质量高低不一,其中虚假信息以及不良内容很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大概有60%的中学生都称自己曾在网络环境里接触过不合适的信息。如今,信息过载的状况愈发严重起来,学生们正承受着从海量信息当中进行筛选的压力。上述这些现象都促使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之时,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网络素养方面的教育。

2、信息的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特征

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特征,同样也给德育内容的丰富程度给予了有力支撑。班主任能够借助网络平台来获取多种多样且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德育方面的具体案例,还有心理辅导相关的视频等等。而这些获取到的资源是能够助力班主任更为妥善地去设计开展德育活动的。有相关研究表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也就是VR来模拟出真实的场景之后,学生便可以在这种虚拟的环境当中去亲身体验在不同情境之下所需要做出的道德方面的选择。这种带有沉浸感的学习方式是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的能力的。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也导致了互联网中的信息不乏虚假、误导性或低质量的内容。这可能会让教育者在筛选教学资源时感到困惑,难以甄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3、信息交流便捷性与多样性

互联网有着便捷的特性,其突出表现就是打破了时间方面以及空间方面的限制。班主任借助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学生展开沟通,从而可以及时知晓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思想方面的动态情况。不少班主任利用微信、QQ等工具搭建起班级群,以此和学生维持着高频次的互动,而这种即时沟通的特点让德育工作开展起来更具灵活性,也更显高效。

互联网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交流途径,这无疑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源泉。在交流形式方面,除了一直以来所采用的传统文字交流模式之外,像语音通话以及在线直播等诸多形式也纷纷涌现出来,它们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增添了更多的可选方式。借助视频会议这一工具,班主任能够着手组织线上的班会活动,还可以邀请家长或者专家一同参与其中,大家共同来深入探讨有关学生成长方面的各类问题。如此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一方面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赋予了更多能够充分表达自我的契机。

互联网所具有的便捷特性以及多样特点,同样也引发了一些全新的挑战。部分学生往往会由于过度依靠网络来开展交流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面对面展开的情感交流,而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对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产生影响。所以说,班主任在借助互联网相关工具之际,务必要着重去平衡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二者所占的比例,以此来保证德育工作能够达到应有的全面程度以及有效水平。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赋能内涵

1、心理赋能的概念界定

心理赋能这一概念最开始是在1988年的时候,由管理方面的学者Conger以及Kanungo所提出来的。其含义就是要借助强化个体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主性的方式,以此来促使个体内在动力得到提升。在教育这个范畴当中,这一概念慢慢发生了演变,变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即通过去激发学生所具备的心理潜能,进而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方面的调节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美国教育协会在2021年出具的报告当中表明,那些采用了心理赋能相关策略的班级,其学生出现违纪情况的比率下降了37%,而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参与程度则提升了52%。这便为班主任开展德育方面的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也就是说,班主任不再仅仅是朝着学生单向地去灌输道德方面的规范内容了,而是要着力于帮助学生去构建起其内在的道德驱动力。

心理赋能可不是简单的鼓励,这一点要明确。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经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赋能得包含四个要素,分别为目标设定要明确(其在效能中占比32%)、要有适度的挑战(占效能的27%)、反馈得及时(占效能的23%)以及得给自主选择留出空间(占效能的18%)。例如,某地初中所开展的“道德积分银行”项目,借助可视化数据追踪这一方式,让92%的学生都能够建立起具有持续性的道德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结构化方法也使得心理赋能具备了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

2、心理赋能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心理赋能对班级管理重要。借助心理赋能这一手段,班主任得以更好地去了解学生们的心理方面的需求,进而能够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方面的策略。以某一所中学为例,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赋能活动,成功地让班级凝聚力往上提升了一个层级,学生们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都得到了增强,整个班级的综合表现同样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心理赋能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能够助力班主任及时察觉到学生群体当中所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并且通过展开有效的沟通以及恰当的引导,防止这些问题出现进一步恶化的情况。这样一种带有预防性特点的德育方式,不但能够减轻班主任在工作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

在实际的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心理赋能其实可以凭借多种不同的途径来推动学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借助心理赋能这一方式,学生在参与团队合作之时,能够将自身的优势更为有效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能够让自信心以及责任感得以进一步增强。如此一来,这不但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为班级管理工作增添全新的活力。另外,心理赋能还具备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能够使得班级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以及冲突有所减少,进而营造出一种既和谐又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三、结论

在‘互联网+’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关于班主任德育心理赋能的理论研究,一方面给德育相关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以及开展方法,另一方面也给班主任在专业层面的成长带来了未曾有过的机遇,同时还带来了一些需要去应对的挑战。班主任得紧紧跟上所处时代的发展脚步,持续不断地对德育工作的方式以及方法加以创新,进而为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参考文献

津一津--区域辐射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1]赵林静,张鹏.浅析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策略[J].对接京

[2]张丽丽.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谈[J].中小幼教师新时期首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2022.

[3]张蕾.立德树人背景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天地,2022,4(8).

[4]贺海萍.新媒体时代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转变和创新[J].现代化教育,2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