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及智能化养护研讨
张陆敏
德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禹城分中心 山东德州 251200
引言
现阶段,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部分,公路工程长期运行中,较大车辆荷载以及外界自然条件等,大大增加路面病害几率,彰显出适时养护维修重要性。集成高精度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的智能化技术,能够全天性监测道路使用状态,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实时采集参数,迅速定位且处理潜在道路病害,高效养护维修,减少事故率,延长公路工程使用寿命。
1 公路养护基本原则
1.1 规范性原则
公路始终是我国交通路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之间的交通运输以及资源交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交通部门对公路的养护以及建设工作高度关注,先后出台实施相关政策文件、标准。故此,在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实施中,要求相关人员以规范性原则要求作为基础。结合现有政策文件,就实地勘察得到的工程数据形成较为完善的日常养护工作方案,确保相关内容都能够符合规范文件的要求,提高整体的维护工作质量。
1.2 可行性原则
因为公路经过区域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日常养护工作方案是否可行对于道路的行车安全以及使用寿命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需要在遵循可行性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在养护工作开始前,通过实地勘察相关的数据,就不同区域的地质状况以及自然气候特征形成全面的了解,并在综合分析养护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形成多种养护工作方案,并从经济性和技术性等多个层面进行对比,最终选择拥有较高可行性的日常养护工作方案。
1.3 经济性原则
公路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外界自然因素以及车辆荷载都是导致其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日常维护工作同样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交通部门自身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日常维护工作同样需要遵循经济性原则的要求。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要结合目前公路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存在的路面病害科学选择维护设备以及材料,并且需要对多个材料供应商全方位进行对比,最终选择在性能以及经济性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的设备和材料,确保日常养护工作能够在达到既定目标的同时,降低成本投入。
2 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及智能化养护要点分析
2.1 渗透性修补
渗透性修补技术适用于裂缝病害路段,其原理是在裂缝段路面上使用渗透修复材料,其渗透进路面内部,快速固化后便能封闭路面,使裂缝问题得到修复。应用该技术时应选用优质透水修补材料,此类材料渗透深度相较于普通材料更深,可超过 50 毫米,且其绝缘性能和防腐性能也更强,可以降低后续发生病害问题的几率。若要充分发挥该修复技术,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技术流程,先关注本地天气情况,选择阳光充足的天气下进行,以保障路面干燥性达到标准。2.2 配合比的设计
配合比方案是微表处养护施工的关键步骤,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后续的施工质量。在确定施工材料后,建筑工程企业需要着重设计配合比方案。配合比方案的设计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筑工程企业在设计配合比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公路的车流量、行车类型、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确保所设计的配合比方案足以满足公路养护的要求 [7]。一方面,建筑工程企业需要严格控制不同材料的使用量、投放顺序;另一方面,建筑工程企业需要试验不同配合比例的养护效果,并将养护效果最佳的配合比方案确定为最终方案。配合比设计试验的主要对象是粘韧性、砂当量等。其中,混合料内聚黏结力是影响交通通行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验证配合比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效果,建筑工程企业可以通过制作试块的方式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公路养护工程的要求。若发现某个指标未能满足要求,建筑工程企业需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优化设计,提升配合比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
2.3 混合料的拌和
依照配合比试验的结果,施工人员可以形成对配合比方案的正确认识,并将效果最佳的配合比方案列为混合料拌和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当按照次序投放施工材料,以均匀的速度进行搅拌。在此期间,管理人员需要控制好拌和作业与施工现场的距离,规划好混合料的运输路线,避免在材料运输环节出现问题。同时,建筑工程企业需要采取特定措施,提升搅拌站排水系统的通畅性,将积水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在混合料拌和作业完毕后,施工人员便需要展开质量检验。在检验合格的情况下,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在运输期间,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混合料在运输途中的损耗或者其他质量问题。
2.4 确保碾压与整形质量
确保路面碾压与整形质量,关键在于依据路面实际宽度及压路机轮宽等具体条件设计碾压方案,实现各区域的均匀压实,并保持一致的碾压频次。首先,路面两侧需额外增加二至三次碾压作业,以确保压实度达标。冷再生作业完成后,应立即启用配备振动功能的压路机执行初压任务,采用低频高幅的碾压模式,专注于再生层下部 2/3 厚度范围内的压实作业,同时精细调控压路机转速,以优化初压成效。其次,进行初压环节,调用平地机进行路面整形,对于平直路段,应从两侧逐步向中心推进,而曲线路段则遵循从内侧向外侧的原则进行刮平作业。针对局部低洼地带,可先用齿耙疏松表面5 厘米以上的土层,随后利用新拌混合料进行填补并整平。施工期间,应严格实施交通管制,避免车辆与行人误入施工区域。在材料最佳含水率窗口期内,应及时启用光轮压路机进行碾压作业,初始阶段采用低频率高振幅模式,随后转为低频率低振幅模式,以确保压实度的全面提升。直线路段的碾压作业应从路肩起始,逐步向道路中心推进,压路机轨迹需重叠至少 1/2,且后轮需跨越两段接缝。一般而言,冷再生混合料需经历 6 至 8 遍的碾压作业方可达到设计要求,终压阶段选用 20 吨以上的胶轮压路机,至少执行 8 遍碾压作业,以彻底消除轨迹痕迹。在整个碾压过程中,压路机严禁在已碾压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进行掉头、急转弯或紧急制动,以免对冷再生表面造成破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交通体系的关键要素,行业内对智能化公路养护维修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度整合先进养护工艺,通过构建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动态化监管整个公路运营状态,及时找出并处理潜在裂缝、坑洼等病害。同时,强化机械化、自动化养护设备应用,保障公路养护更加高效,提升养护质量。在今后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行业人士还将持续性研究全新的养护技术,不断创新养护理念,通过构建高效、绿色化公路交通体系,推动我国公路养护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兆义 . 试论公路工程养护维修施工标准化管理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0(1):267.
[2] 孙斌 .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公路养护维修中的应用 [J]. 住宅与房地产,2021(6):241-242.
[3] 王文蔚 . 公路桥梁养护与维修加固施工技术的应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2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