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高年级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前情况
李星星
安徽省淮北市朱庄实验小学 安徽淮北 235000
引言: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小学高年级教育需注重学生思想品质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协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索两者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提升小学高年级育人实效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一、小学高年级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前情况
小学高年级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前情况呈现出政策重视与实践短板并存的局面。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进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实施,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获得制度性保障,成为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两者仍面临协同不足、实效性待提升等问题。一方面,思政教学虽已纳入课程体系,但部分学校仍停留于传统说教模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心理需求结合不紧密,导致价值观引导浮于表面,未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社会热点等思政元素对学生情感认同的深层影响;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虽逐步普及,但多以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零散开展,缺乏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联动,例如在挫折教育、人际交往等主题中未能有效融入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等德育内涵,导致心理辅导与价值观塑造“两张皮”。
二、小学高年级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思政元素渗透不足,德育内涵挖掘欠缺
当前小学高年级思政教学中,部分学校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倾向,思政元素的渗透与德育内涵的挖掘尚未形成系统性。教学内容多围绕教材知识点展开,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心理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例如,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单向灌输或简单案例分析进行讲解,未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共鸣点,也较少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这种浅表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难以内化为行为准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碎片化,与德育协同乏力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虽逐步普及,但实施过程中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与思政教育的有机协同。多数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心理咨询、主题班会或短期讲座,课程内容分散且缺乏连贯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问题突出,如挫折教育仅停留在“灌输抗压技巧”层面,未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生涯规划教育侧重于兴趣探索,却忽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的引导。
(三)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淡薄,协同能力不足
教师作为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其育人意识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协同育人效果。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大思政”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思政教学仅限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心理教师职责,导致学科间壁垒分明、资源难以共享。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协同育人的专业培训,对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掌握不足,教学设计中难以平衡知识传授、心理疏导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三、小学高年级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德育,深化德育内涵建设
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推动思政元素与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构建“价值观引领 + 心理需求满足”的育人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可依托教材核心内容,挖掘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发主题化、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责任与担当”主题教学中,通过模拟社区志愿服务、抗疫英雄事迹研讨等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与个人责任感相联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道德认知与情感认同。同时,注重跨学科协同,如在语文课中通过经典文本解读渗透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在历史课中结合历史事件剖析民族精神,形成“全课程思政”育人网络。
(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强化与德育协同
构建“心理 - 德育”融合课程体系,梳理两者交叉点(如挫折教育与理想信念、人际交往与集体主义),设计模块化专题课程。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情绪管理”单元中融入“换位思考”“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元素,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情绪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思政课“法治教育”模块中引入校园欺凌案例分析,结合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同理心。
(三)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加强协同育人培训
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围绕“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发展规律”等主题,采用工作坊、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设计方法与心理疏导技巧。例如,组织教师分析“学生因学业焦虑逃避集体活动”的真实案例,共同设计融合心理辅导(如认知调整)与思政引导(如集体荣誉感激发)的干预方案。完善激励机制,将协同育人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立“思政 - 心理融合创新课例”评选,激发教师实践动力。
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亟需通过课程体系优化、资源整合创新及教师能力提升等策略加以解决。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各自为战”转向“深度交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震 , 周娟 . 以心育心共筑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 [N]. 郑州日报 ,2025-04-24(009).
[2] 肖亭. 深度干预,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强心针”——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J]. 教育家 ,2024,(S1):27-32.
[3] 吴春燕 . 浅谈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J]. 社会与公益 ,2024,(11):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