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热梗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作者

王丽娜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山东威海 264316

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强大互动性,以及大众对娱乐化表达和情感共鸣的需求,共同推动了网络热梗的蓬勃发展,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大学生对网络热梗也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和参与度,他们乐于在社交互动中使用热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但部分网络热梗内容欠佳,若大学生错误使用或过度沉溺其中,不仅可能致使其语言表达趋于匮乏与单一,削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会对其价值观造成误导,使其偏离正确方向,进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悖,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语言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视角,剖析网络热梗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认知结构及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而探寻切实可行的引导策略,助力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网络热梗与大学生关系简述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网络热梗作为社交媒体时代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简洁性、趣味性、时效性与互动性等特质,活跃于大众视野。它们往往产生于社会热点事件、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借由社交媒体等平台呈裂变式扩散。

语言符号,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在悄无声息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与思维模式。网络热梗亦是如此。大学生作为网络热梗的核心使用群体,其思维观念与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热梗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部分热梗存在趣味恶俗、内涵浅薄、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大学生群体频繁使用这类网络热梗,会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互联网原生代,大学生不仅是热梗传播的核心受众,也是参与二次创作、赋予热梗新意义的关键行动者。一方面,热梗的即时性、娱乐性与低门槛表达特性,高度契合大学生追求个性彰显、快速获取社交资本的心理需求。例如,“鼠鼠文学”“脆皮大学生”等自嘲式热梗的流行,映射出青年群体以幽默戏谑消解现实压力的生存策略,折射出对教育竞争、就业焦虑等结构性困境的集体共鸣。另一方面,热梗的社群化传播特性强化了大学生的圈层归属感:通过共享“发疯文学”“尊嘟假嘟”等特定语义符号,个体在虚拟社群中完成身份标识与情感联结,形成“玩梗即合群”的隐性文化契约。由此可见,大学生与网络热梗紧密相连,共同交织在网络文化环境之中。

二、网络热梗对大学生的影响

( 一)网络热梗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情绪宣泄,压力释放:面对学业竞争、未来规划等多重压力,大学生常需寻找情绪出口。网络热梗以幽默夸张的表达形式为压力宣泄提供了渠道。例如“精神状态良好”“破防了”等自嘲式热梗,通过轻松戏谑的话语消解负面情绪,帮助大学生以更乐观的心态面对压力,实现自我心理调节。

2. 身份认同,群体共鸣:网络热梗构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当同龄人共同使用“哈基米”“脆皮大学生”等热梗时,这些语言就成为群体内的“社交密码”。使用相同热梗的过程,让大学生找到与自身价值观、兴趣相符的社交圈层,在群体互动中获得身份认同,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满足社交与情感需求。

3. 社交工具,人际破冰:网络热梗简洁有趣且传播度高,成为高效的社交工具。无论是初次见面破冰,还是日常沟通,热梗都能迅速引发共鸣。比如在社交场合提及“主打一个 xx”“尊嘟假嘟”“我真的会谢”等热梗,能快速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帮助大学生跨越社交隔阂,建立和深化人际关系。

4. 提供正向引导:网络流行语凭借强大的传播力与广泛的影响力,将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等积极元素与正确价值观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形式迅速传递,例如“yyds”“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燃起来了”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正向价值指引,同时了汇聚群体共识,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抉择。

网络热梗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 文字失语,表达力下降:网络热梗常包含缩写( 如“xswl”) 谐音(如“886”)和一些符号化表达,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大学生语言表达趋于碎片化,忽视语法规范与词汇积累。且部分热梗语义模糊,脱离网络语境后表意不明,削弱精准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影响书面写作和正式沟通质量,

造成文字失语症。

2. 传播不良价值观:部分热梗带有戏谑权威、解构主流价值观的倾向(如调侃英雄人物、歪曲历史的“梗”),或宣扬功利主义或恶意标签化带有攻击性的梗等。长期接触此类内容,易使大学生消解责任意识,滋生急功近利、浮躁等不良心态,模糊道德边界,冲击着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

3. 盲目跟风,影响思考与思辨能力:热梗传播多依赖短视频、短文本等快餐式内容,强化大学生碎片化接收信息习惯,导致其思维碎片化,缺乏深度思考与系统性分析能力。过度使用流行话术,易使大学生陷入“玩梗跟风”模式,语言表达与思维模式趋同,削弱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辨能力。

4. 加大圈层与代际隔阂:网络热梗作为青年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圈层化特征,不同群体之间难以互相理解。大学生频繁使用热梗交流,易形成语言壁垒,加剧与长辈、非网民群体的沟通障碍,导致代际间出现信息差与理解偏差,阻碍不同年龄层间的有效交流与情感联结。

三、多维协同:大学生应对网络热梗影响的破局之策

( 一)政府:完善法规:政府需加速完善网络文化法规,明确网络热梗传播法律界限,对含低俗、不良价值观的热梗制定惩处措施,规范网络平台与网民行为;强化监管执行:加大对网络平台日常监管,结合技术监测与人工审查,及时清除不良热梗;弘扬主流价值观:政府及官方媒体理性引导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热梗治理,创作正能量网络内容,营造积极清朗的网络环境。

( 二)学校: 融入思政教育:把网络热梗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程,教师以其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判断标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传授网络信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对热梗的甄别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规范语言教育:在语文等相关课程中强调规范表达,针对热梗导致的语言不规范,通过写作训练等提升学生书面语能力。

( 三)大学生:提升认知水平:了解网络热梗的起源、传播及产生的影响,意识到网络热梗的良莠不齐,从而理性看待其利弊;强化甄别能力: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从内容实质与价值导向等对网络热梗进行判断,自觉抵制不良热梗,优先选择积极健康的热梗进行传播与使用;规范使用行为:在日常交流与网络表达中,秉持文明规范的原则,避免对网络热梗的误用与滥用。

参考文献:

[1] 王毅韬 , 周肃军 .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特征、心理动因及其引导 [J]. 秦智 ,2023,(05):50-53.

[2] 韩冬阳 . 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7):75-77.

[3] 宋云飞 .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39(03):128-132.

[4] 张芮涵 , 赵志艳 , 屈慧敏 , 李妍雪 .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人生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05):116-118.

( 基金项目:2024 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