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棚室豆角高效栽培技术及环境调控优化研究

作者

李建春

哈尔滨市双城区乐群满族乡人民政府 150100

摘要:棚室豆角栽培有着光照不均、温湿度调控困难等问题,影响产量与品质提升。本文通过优化栽培密度、水肥配比及环境参数,构建高效生产模式。实践表明,采用立体栽培结合智能调控技术,使产量提高25%以上,优质果率提升30%,为设施豆角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棚室豆角;高效栽培技术;环境调控

0引言:

随着设施农业发展,棚室豆角种植面积逐年提升,但传统栽培方式效率低下。环境因素调控不当易诱发落花落果、病虫害频发,影响经济效益。探索豆角生长发育与环境互作机制,优化栽培技术及环境调控方案,解决生产中关键技术难题,为设施豆角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新思路。

1棚室豆角高效栽培技术

1.1精准环境调控与品种优选体系构建

棚室豆角栽培应建立"温度-光照-气体"三位一体智能调控系统。品种选择方面,优先选择早熟性强、抗病性突出改良品种,如紫花油豆、哈勒滨系列等优质品种。播种前利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种20分钟消毒,清水冲洗后,30℃恒温环境内催芽至胚根突破种皮。育苗阶段以营养钵方式培育,基质配比环节按照无病田土60%、腐熟有机肥30%、腐熟畜粪10%,加入多菌灵消毒土壤。梯度式温度管理:苗期昼温20-25℃、夜温15-16℃;定植后设定"三阶段温控法"——营养生长期25-30℃促进茎蔓发育,花期24-28℃降低落花,结荚期恢复25-30℃加速果实膨大。同时,采取自动卷帘系统调节光照强度,维持日均光照8000-10000,CO₂浓度在800-1000ppm,构成最适生长微环境。

1.2动态化水肥协同管理机制

采取"基肥足、苗肥控、荚肥促"精准施肥方法。整地中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3-5吨,配合平衡型复合肥50kg作基肥25。苗期叶面喷施0.01%钼酸铵促进根瘤菌固氮,初花期追施磷酸二铵20kg/亩。结荚期采取智能滴灌系统,每10天施用高钾水溶肥15kg/亩,同步喷施0.2%硼砂+0.3%硝酸钙预防生理障碍78。水分管理坚持"三水定产"原则:定植水浇透促进缓苗(土壤含水量85%),伸蔓期(蔓长60cm)浇足促蔓水,初花期控水防徒长,坐荚后维持土壤相对含水量65%-70%46。尤其注意花期保持"干花湿荚"状态,利用土壤墒情监测仪,做到精准灌溉。

1.3智能化植株综合调控技术

构成"吊蔓-整枝-化控"立体管理框架。抽蔓30cm时通过尼龙绳吊蔓,株高1.8m时进行落蔓操作,摘除下部老叶改善通风37。整枝采取"去下留中"策略:主蔓第一花序以下侧枝全部抹除,中部侧枝保留2叶摘心,主茎18-20节时打顶维持合理高度。花期管理通过10-25mg/kg萘乙酸保花,配合12-15mg/kg多效唑控旺,提高坐荚率15%-20%79。病虫害防治制定"预防为主"策略:锈病选择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蚜虫使用10%吡虫啉1500倍液,采收前严格执行7天休药期14。利用物联网设备精准监测棚室环境,根据植株长势实施动态调整,确保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

2棚室豆角环境调控优化方法

2.1创设智能光照动态调控系统

棚室豆角栽培形成"光质-光强-时长"三位一体光照管理体系。选用透光率60%-70%漫反射PO棚膜,表面纳米涂层能散射直射光,使棚内光照均匀度提升。夏季通过40%遮光率铝箔遮阳网,按照太阳高度角变化进行间歇遮荫。10:00-14:00遮荫,剩下时间全光照,防止持续遮荫造成茎蔓徒长。冬季配置全光谱LED补光灯,每日补充光照至14小时,红光(660nm)与蓝光(450nm)按5:1配比,促使花芽分化。

生长期梯度调控光强:苗期维持20000-25000lux培育壮苗,花期提升到30000-40000lux,确保授粉质量,结荚期增到40000-50000lux加速干物质积累3。配备自动清洁机器人每周清理棚膜,配合0.1%硅藻土溶液喷涂,把透光率衰减控制在5%内。安装PAR传感器监测光合辐射,连续3天光强不足时自动启动补光系统。

2.2精准化温湿度控制

构建"四段式"温度管理模式:播种至出苗期保持28-30℃促齐苗,幼苗期昼温22-25℃/夜温16-18℃培育矮壮苗,开花期25-28℃/夜温18-20℃保障授粉,结荚期26-30℃/夜温20-22℃促进荚果膨大。采用物联网控制系统,把昼夜温差严格控制在6-8℃范围内,防止温差过大引发落花落荚。

湿度调控主要运用"膜下滴灌+立体除湿"技术。铺设滴灌带,间距40cm,流量1.8L/h,配合0.03mm防雾滴膜,使空气湿度维持在65%-75%。安装超声波加湿器,同除湿机联动,湿度>80%时自动启动环流除湿系统。高温季节启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进水温度掌控在20-22℃,使棚温降低5-7℃9。配备叶面温度传感器,当叶温持续>32℃时触发应急喷雾降温。

2.3立组织优化体式气流

创新设计"对角通风+垂直循环"气流系统:棚体对角线位置设置宽度1.2m电动卷帘通风口,构成0.3-0.5m/s的穿堂风。顶部安装直径50cm的环流风机,每15分钟换向运转,保证CO₂均匀分布。安装红外CO₂监测仪,花期自动补充至800-1000ppm,使净光合速率得以提高。

针对特殊天气,连续阴雨天气启动热风幕+环流风机组合,保持0.2m/s微气流。高温干旱期,制定"间歇喷雾+强制排风"方案,每2小时喷雾3分钟。植株冠层20cm处布设风速传感器,使得叶片持续得到新鲜空气交换。

2.4生态型土壤环境构建

定植前进行"深翻-消毒-培肥"三位一体土壤准备。利用深松机深耕35cm打破犁底层,每亩施入腐熟羊粪3吨(含N 1.2%、P₂O₅ 0.8%、K₂O 1.5%)+解磷菌剂50kg(有效活菌数≥5亿/g)。采用石灰氮消毒法,每亩撒施40kg后覆膜闷棚15天,杀灭土传病菌。

生长季采取"诊土配方"施肥,每15天取土检测,根据EC值动态调整水肥方案。花前追施N-P₂O₅-K₂O=15-30-15的促花肥2kg/亩;结荚期施用N-P₂O₅-K₂O=12-6-40的高钾肥5kg/亩,配合氨基酸螯合钙叶面喷施。铺设银黑双色地膜,银面朝上驱避蚜虫,黑面抑草,近地光照增强20%。

配套构建"土壤墒情-植株营养"双监控方案,埋设TDR水分传感器反馈土壤含水量,根据叶绿素仪测定SPAD值进行水肥精准调控。采收后立即喷施海藻酸类生根剂,促进新蔓萌发,延长采收期至90天以上。

结语:

总之,棚室豆角高效栽培技术及环境调控优化操作,表明了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种植经验深度融合的意义。精准调控温度、光照、水肥等环境参数,采取智能化监测手段,提升豆角产量与品质。动态化温控策略与分阶段营养供给,促进花芽分化,多系统联动环境监测技术,为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深度探索豆角生理特性与环境因素交互机制,调整低碳节能栽培模式,推动设施农业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一系列创新实践为豆角产业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为其他作物设施栽培做出技术指引。

参考文献:

[1]索琳娜;马杰;刘宝存;孙向阳;陈广锋.土壤调理剂应用现状及施用风险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v.40;No.310(06).

[2]张蕾;吴文强;王维瑞;王颜平;王艳平;李萍;王伊琨.土壤调理剂及其配施微生物菌肥对设施菜田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1,No.293(03).

[3]崔保伟.土壤调理剂、有机肥对豫东黄潮土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20,v.49;No.5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