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实践的儿童本位写作教学
张佳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学校 215228
引言: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实体验,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内容空洞。儿童本位写作教学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兴趣和生活经验,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学科实践为儿童本位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实的情境,将二者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儿童本位写作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一)内涵
儿童本位写作教学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在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纯真,关注儿童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动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让儿童融入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二)价值
1. 激发学生写作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本位的作文教学能从儿童的兴趣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汶川地震后的感人画面,学生被深深感动,此时让他们写读后感,写作兴趣被充分激发,写出的文章也更具感情。
2. 提供真实可感的写作素材
写作需要丰富的素材和语言积累,儿童本位写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比如布置《辣油馄饨》的作文时,让学生到馄饨店观察师傅包馄饨的过程以及下锅时馄饨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就能积累鲜活的素材,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二、当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过于注重作文技巧的训练,如修辞手法、段落结构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难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教学实践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作文的形式和结构,而忽略了作文的本质——表达思想和情感。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使得学生作文过于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师评价标准单一
在评价小学生作文时,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分数,以语言是否优美、意义是否深刻、篇幅是否足够长等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忽视了作文内容的创新性、丰富性和情感表达。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而忽略了作文的实质。
三、指向学科实践的儿童本位写作教学策略
(一)创设学科实践情境
指导学生成为生活的热衷者,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情去理解,积累生动的素材。教师可以分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观察任务,例如在布置《辣油馄饨》的作文时,要求学生去馄饨店观察师傅如何包馄饨,观察馄饨下锅时的变化等。相较于在“如何写作”上投入精力,更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写什么”上。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寻找素材;精心策划作文标题,通过标题“点燃”生活积累。鼓励学生表达内心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像学生写冬日的大雪,可引导其写出不同于他人的体验和感悟。另外,将课本中的文章进行拓展和延伸,创设与课本相关的实践情境。如对于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文本,积累写作素材。每周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们从教科书里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故事,并在班级里进行轮流分享。我们还会组织一场关于课本优秀篇章的朗诵比赛,并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来制定主题活动的策略。这些活动的目标是将教科书里相似主题的文章整合在一起,以此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主题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例如,《将相和》,我们可以将其改编为适合学生进行表演的小型情境剧。在准备演出的时候,学生需要积极记住课本中的词汇,深度理解角色的形象和故事的进展,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现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和灵感。如《司马光》,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对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表达,这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也能丰富知识储备,为写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二)引导学科观察与体验
在开展学科观察前,要让儿童清楚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比如学习植物时,提前告知儿童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点及生长变化,使观察更具针对性。可采用顺序观察法,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观察物体;对比观察法,比较不同植物的叶子形状、颜色等差异;长期观察法,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利用故事、游戏、实验等方式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例如在学习动物习性时,先讲相关的动物故事,再引导儿童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创造机会让儿童亲身体验学科知识。如学习烹饪相关内容时,让儿童亲自参与食材准备、烹饪过程,感受食物的变化和制作的乐趣。观察体验后,引导儿童思考观察到的现象,总结规律和特点。
例如,在描写四季景色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儿童观察校园、公园等不同场景在四季的变化。比如春天观察花朵的开放、小草的发芽;夏天观察雷雨前后的天空、动植物的状态;秋天观察树叶的颜色变化、果实的成熟;冬天观察雪花的形状、人们的穿着等。然后让儿童把观察到的景色用文字描述出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写作的掌握。
(三)促进学科知识运用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基础,模拟学科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在数学写作中,创设购物找零、装修计算面积等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过程和思考以写作形式呈现。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科学实验视频、历史纪录片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科氛围,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和对学科知识的运用。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设计综合性项目。例如开展“校园生态调查”项目,学生需要运用生物知识观察动植物,用地理知识分析校园地形和环境,再用语文知识撰写调查报告,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组织学科融合的竞赛活动,如科技创意写作比赛,要求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设计创意作品,并以文字形式详细描述设计思路、原理和预期效果。
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后,可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校园花园或附近公园的景色。然后运用语文所学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结合植物学知识介绍植物特点,地理知识描述地形地貌,完成一篇写景作文,增强对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对于寓言故事类课文,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新编。学生可以运用历史知识设定故事背景,数学知识设计故事中的规则或数据,再用语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学习完某一历史时期的内容后,让学生创作历史小说。学生要运用历史知识构建故事背景、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情节构思和语言表达,使小说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富有文学性。开展历史辩论会,并要求学生将辩论过程和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在写作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知识阐述观点、反驳对方,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展跨学科实践写作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教师可设计一些与多学科相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比如在教授描写美食的作文时,可让学生去了解食物的来源(涉及地理、生物知识)、烹饪过程(涉及物理、化学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跨学科素材,精心设计跨学科作文题目。例如以“校园植物大探秘”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物课所学的植物知识、美术课的绘画技能以及语文课的写作能力,完成一篇介绍校园植物的文章。通过题目“引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多学科知识储备。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考量其对跨学科知识的运用。教师可以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给出更专业的意见。同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写作中改进。
例如,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的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开展“探索家乡的自然生态”跨学科实践写作活动。学生先在科学课上学习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种类等。然后在语文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所学知识,写一篇描绘家乡自然景观的作文,不仅要描写景色的美丽,还要融入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在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或历史故事时,开展“穿越历史”的跨学科实践写作活动。学生先在历史课上深入了解诗词或故事的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之后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以古人的视角,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创作,写一篇日记或者书信,表达古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情感和想法。
结论:
指向学科实践的儿童本位写作教学是一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将学科实践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学科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开展跨学科实践写作活动,从而提高儿童的写作水平,培养其综合素养,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勇.“文心”: 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童化作文”教学 [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7,(07):25-31.
[2] 陈丽清. 润物无声 诗意绵绵——写作本位下的低年级儿童诗教学方法浅探 [J]. 新教师 ,2016,(07):60-61.
[3] 苏静 . 小学第二学段语文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研究 [D]. 北京市 :中央民族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