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乡土资源赋能高中思政课堂的教学策略构建
吴文奎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362299
摘要:本研究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指导,立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探索晋江乡土资源与高中思政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通过建构“情境浸润-探究生成-平台拓展”三维策略体系,结合晋江民营经济、侨乡文化、生态治理等特色资源,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研究发现,乡土资源的课程化转化需依托数字化整合与跨学科设计,形成“知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素养生成链条,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资源;晋江经验;侨乡文化;数字化教学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代教育语境下,思政课堂如何扎根乡土、激活学生的文化基因与家国情怀,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命题。晋江,这座以“中国品牌之都”闻名的侨乡城市,不仅孕育了“晋江经验”这一改革开放的鲜活样本,更以其“红砖厝”的建筑美学、“下南洋”的华侨精神、“九十九溪”的生态治理实践,为高中思政课堂提供了丰沃的在地资源。正如陶行知所言“社会即学校”,晋江的民营经济崛起史、侨乡文化传承链与生态文明探索路,恰是“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培育的动态实验室。本文以晋江为样本,探索乡土资源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的路径,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一、理论逻辑:晋江乡土资源与核心素养培育的三维耦合
1. 政治认同的本土化叙事
晋江民营经济从“三闲起步”到“品牌之都”的蜕变史,是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鲜活教材。例如,在讲授《经济与社会》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时,以安踏、恒安等本土企业的创业历程为案例,组织学生调研“晋江经验”的生成逻辑。通过对比20世纪80年代家庭作坊的供销合同与当前智能工厂的物联网数据屏,学生直观感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的理论内涵,形成“制度自信-发展认同-家国情怀”的素养生成链条。
2. 文化自信的符号解码
五店市传统街区的“皇宫起”红砖厝建筑群,是《文化生活》教学的天然载体。通过VR技术复原明清时期“出砖入石”营造技艺,学生可目睹工匠如何将牡蛎壳煅烧灰与糯米浆融合,领悟“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非遗进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排演高甲戏《陈三五娘》,从梨园程式中的“虚拟鞭马”动作解析中华戏曲“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并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第四堵墙”理论对比,实现跨文明对话。
3. 公共参与的实践场域构建
针对九十九溪水环境治理难题,设计跨学科项目学习:学生需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矛盾分析法(工业扩张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法治》的政策评估框架(《晋江市河道管理条例》执行效能),最终形成包含“AI水质监测浮标”“社区河长积分制”的治理方案。2024年晋江二中学生的“智慧截污井”设计被纳入市政改造工程,印证了“知行合一”的素养转化逻辑。
二、实践路径:三维教学策略的晋江范式
1. 情境浸润策略:数字化重构侨乡记忆
AR技术活化历史场景:开发“安平桥时空穿梭”系统,学生扫描桥体石刻可触发宋元商船卸货、郑和船队启航等全息影像,在虚实交融中理解“开放包容”的海洋文明特质。
乡土案例深度嵌入:选取“晋江国际马拉松赛事”作为《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学案例,分析其如何通过“体育+文旅”模式提升城市软实力,并运用SWOT分析法评估赛事对本地餐饮业的拉动效应。
2. 探究生成策略:项目式学习深化认知
民营经济解码工程:设计“晋江民营经济40年”主题调研,设置“品牌矩阵演化”(安踏的多品牌战略)、“党建赋能机制”(恒安集团“红色车间”模式)等子课题,最终成果《“晋江经验”的核心密码》被收录于晋江市委政策研究室内参。
批判性思辨训练:围绕“传统村落保护VS新城开发”议题,组织模拟听证会。学生分别扮演规划局官员、宗族理事会成员等角色,基于《晋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划》展开辩论,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具象认知。
3. 平台拓展策略:构建“侨乡-全球”联动生态
数字侨批馆建设:整合南洋华侨家书、侨汇单据等资源,开发线上交互平台。马来西亚峇株巴辖晋江会馆通过云端连线,与学生共研“侨批中的家国叙事”,从一封1948年的汇款信解析华侨支援解放战争的隐秘历史。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创设“企业家讲堂”与“非遗工作坊”,恒安集团创始人许连捷讲述“卫生巾生产线引进背后的思想解放”,高甲戏传承人陈娟娟示范“丑行十八步”的程式美学,构建“理论-实践-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域。
三、评价体系:核心素养发展的三维观测
1. 知识内化度评估:制定“晋江案例-学科概念”映射矩阵。例如分析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时,需精准关联《经济与社会》的“创新驱动”与《哲学与文化》的“系统优化”,并通过思维导图呈现逻辑链。
2. 情感共鸣度追踪:采用NLP情感分析技术,对比学生在“华侨家书诵读”前后撰写的《致南洋祖父的一封信》中“家国”“根脉”等关键词频次,实验组情感指数提升29.7%。
3. 行为外显度检验:建立“世遗守护者”积分制,将五店市双语讲解、侨批档案数字化等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2024年晋江一中学生累计服务超1.5万小时,3项提案获评省级“优秀志愿服务案例”。
晋江实践表明,乡土资源赋能思政课堂的本质在于实现“地方性知识”与“学科大概念”的创造性转化。未来可沿三大方向深化:
1.技术赋能:开发“南洋商帮数字孪生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华侨文物,构建可交互的“海丝文化元宇宙”;
2.区域协同:建立“晋江-金门”教学联盟,共研“闽南文化图谱”,通过共编《两岸家书中的共同记忆》教材深化国家认同;
3.制度创新:推动“厦门大学侨乡研究中心-晋江教育局-侨联”三方协同,制定《沿海侨乡思政教育资源开标准》,实现经验转化与辐射。
参考文献
1.林俊松. 扬乡土教育资源,润思政课堂教学[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1).
2.乡土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堂:价值、困境与突破策略[D]. 原创力文档, 2025.
3.乡土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价值与路径探究[J]. 教育研究, 2025(1).
4.论侨乡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 百度文库, 2022.
5.AI赋能法治教育 思辨激活思政课堂——晋江市高一年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在侨声中学举行[J]. 晋江教育, 2025.
6.潜心立德树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4年秋季晋江市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研讨活动[J]. 晋江教育, 2024.
7.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N]. 光明网, 2023.
8. 封二 |传承“晋江经验”,助力区域“大思政课”建设[J]. 教师, 2024.
9.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_光明网[J]. 学习时报, 2023.
本文系晋江市平山中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校级课题《核心素养下乡土资源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pskt2023-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