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 + 社区” 健康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实践效果评估
吴宇塘 田莉芳 王利平
贵州省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德江,565200
摘要:本研究聚焦县域社区健康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构建 "中职 + 社区" 公益导向型健康教育模式。以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与楠木园社区的协同实践为研究案例,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定量测试 + 质性追踪 + 社会网络分析),系统评估该模式在健康知识传播、行为干预及社区健康生态构建中的效能。研究发现,干预后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 42%,健康行为改变率达 35%,社区健康活动参与规模扩大 2.5 倍,医患信任度提升 46%。研究证实,该模式通过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参与式教育设计及技术赋能,实现了教育服务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耦合,为基层健康治理提供可复制的 "县域样本"。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区化;健康素养提升;基层治理创新;混合研究方法;健康公平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一)现实困境:县域社区健康教育的三重壁垒
1.资源供给失衡
我国县域社区健康教育存在专业人才缺口显著(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仅 1.2 人,低于国家基本标准 2.4 人)、财政投入不足(人均健康经费 < 5 元 / 年)、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导致 83% 的县域社区健康讲座停留在 "政策宣贯" 层面,缺乏实操性指导。
2.需求对接错位
传统社区教育以行政主导为主,课程设计与居民健康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据前期调研,德江县居民最关注的 "慢性病管理" "急救技能"需求,在既有课程中覆盖率不足 30%,而"养生操教学" 等非核心需求占比达 58%。
3.效果转化低效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社区健康教育的知识 - 行为转化率平均仅 27%,县域地区因缺乏持续干预机制,该比例更低至 18%。德江县 2022 年基线调查显示,居民急救技能实操合格率仅 12%,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不足 55%。
(二)理论创新:职业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协同模型
本研究基于 "资源依赖理论" 与 "社会资本理论",构建 "三维协同模型":
1.资源层:中职学校输出专业师资(护理 / 康复教师)、实训设备(模拟假人 / 智能监测设备)、课程开发能力;社区提供实践场域、居民需求数据及基层动员网络。
2.运作层:建立 "需求调研 - 课程开发 - 实践教学 - 效果反馈" 闭环机制,通过参与式设计(居民代表占课程开发委员会 40%)确保教育内容本土化。
3.目标层:以提升健康素养(知识 - 态度 - 行为三维度)为核心,同步构建 "政府 - 学校 - 社区 - 居民" 多元共治的健康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混合研究设计
采用 "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Explanatory Sequential Mixed Methods),先通过定量数据验证效果差异,再通过质性访谈解析作用机制。
(二)研究对象与抽样
1.定量样本:选取德江县场口、楠木园、方林社区 200 名居民(分层抽样,青少年 / 职业人群 / 老年人比例为 2:5:3),其中干预组 150 人(参与 "职向社区" 项目),对照组 50 人(未参与)。
2.质性样本:深度访谈 30 人(中职教师 5 人、社区工作者 5 人、居民 20 人),访谈提纲围绕参与体验、需求匹配度、技术使用感受等维度设计。
(三)多维度评估工具
(四)统计分析
1.定量数据:采用 SPSS 26.0 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卡方检验,对比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
2.质性数据:运用 NVivo 12 进行主题编码,构建 "核心范畴 - 主范畴 - 子范畴" 分析框架。
三、实践案例:楠木园社区的创新路径
(一)精准供给:三维度课程体系构建
1.知识普及类:针对社区前三位健康问题(高血压 32%、糖尿病 25%、失眠 18%),开发《慢性病管理系列讲座》,采用 "医学知识 + 本土案例" 双轨教学。如在糖尿病课程中,结合本地居民喜食糯米制品的习惯,设计 "杂粮替代方案" 并现场制作无糖糍粑。
2.技能实操类:建立 "阶梯式训练体系":
初级:通过短视频(1-3 分钟)教授 "七步洗手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 " 等基础技能,配套发放图文手册;
中级:在社区健康实训点开展 "1+1" 实操教学(1 名教师指导 1 组 5 人),使用模拟假人、针灸模型等设备;
高级:选拔 "健康达人" 参与中职学校实验室开放日,学习血压监测仪、心电图机等专业设备操作。
3.社区动员类:设计 "健康积分制度",居民参与活动可积累积分兑换体检套餐、健身器材等。数据显示,积分激励使长期参与率(≥3 次活动)从 28% 提升至 65%。
(二)技术赋能:数字化教育生态构建
1.短视频矩阵运营
开发 "健康小课堂" 系列短视频,内容涵盖急救技能(42%)、膳食指导(35%)、中医养生(23%)。通过社区微信群定向推送,单条最高播放量达 1.2 万次,转发率超 40%。追踪显示,观看≥3 次短视频的居民,技能掌握率比未观看者高 38%。
2.智能监测网络
为 50 名高血压患者配备智能血压仪,数据实时同步至中职学校健康管理平台。教师每周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通过电话随访指导用药与生活方式调整。干预 6 个月后,该群体血压达标率从 51% 提升至 82%,急诊就诊次数下降 45%。
(三)长效机制: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1.组织架构创新
成立 "社区健康治理委员会",成员包括中职教师(30%)、社区工作者(20%)、居民代表(30%)、社区医生(20%),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审议课程计划、资源调配等重大事项。
2.志愿者梯队建设
构建 "教师 - 学生 - 骨干居民" 三级志愿者体系:
专业层:中职护理专业教师担任技术督导,每周驻点服务≥4 小时;
执行层:护理专业学生组成 "健康服务团",开展入户随访、数据采集等工作;
自治层:从居民中选拔 "健康管家",负责日常活动组织与邻里互助。目前志愿者规模已从 15 人扩展至 62 人,其中居民志愿者占比 58%。
四、效果评估:多维度证据链
(一)知识素养提升: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1.量化证据
干预组后测知识得分(84.3±9.5)显著高于对照组(68.7±12.1),t=7.89,p<0.001。各模块中,急救技能进步最大(Δ=58.3%),慢性病管理知识正确率从 58% 提升至 89%。
2.质性印证
居民访谈显示:"以前只知道高血压要吃药,现在晓得还要监测清晨血压、注意钠摄入"(52 岁高血压患者王女士);"学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上周真的救了被汤圆噎住的孙子"(68 岁居民李奶奶)。
(二)行为模式转变:从认知到持续行动
1.身体活动改善
智能手环数据显示,干预组日均步数从 4532 步增至 7845 步(p<0.001),其中 60 岁以上人群增幅达 72%,远超对照组的 12%。每周运动≥3 次的比例从 23% 提升至 56%,接近《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标准》推荐水平(60%)。
2.健康管理依从性提升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频率从每月 1.2 次增至 3.5 次(p<0.001),HbA1c(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从 48% 提升至 73%;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从 54.3% 提升至 82.6%,家庭血压监测率从 31% 提升至 79%。
(三)社区健康生态优化:从个体到系统变革
1.参与式治理成效
健康活动月均参与人次从 78 人增至 206 人,其中青少年参与率提升120%(从 15% 至 33%)。居民自发成立 8 个 "健康互助小组",开展晨练打卡、膳食分享等活动,形成 "教育 - 自治" 良性循环。
2.资源整合效能
中职学校累计投入实训设备价值 12 万元,教师志愿服务时长 1600 小时,社区健康实训点使用率达 92%;与县医院共建 "绿色转诊通道",急诊响应时间从 45 分钟缩短至 30 分钟,转诊患者满意度达 91%。
3.医患关系重塑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评分从 6.8 分(满分 10 分)提升至 8.7 分(t=9.45, p<0.001),居民主动咨询家庭医生的频率增加 58%,医患纠纷发生率下降 40%。
五、模式机制与推广价值
(一)有效性核心机制
1.资源协同效应
中职学校的专业优势(拥有实训基地)与社区的在地优势(熟悉居民需求、具备组织网络)形成互补。例如,社区通过网格调研发现老年群体 "腰痛" 需求突出,学校随即开发《中医理疗进社区》课程,参与率达 95%,远超平均水平(78%)。
2.参与式设计原理
采用 "需求金字塔" 模型(Kano 模型改良版),将居民需求分为基本型(如急救技能)、期望型(慢性病管理)、魅力型(中医养生)。通过持续反馈机制(每月收集 20 份居民建议),动态调整课程结构,使 "基本型需求" 覆盖率达 100%,"魅力型需求" 满意度达 89%。
3.技术中介作用
短视频降低学习门槛(平均观看时长 2.3 分钟),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干预(如通过心率异常数据预警潜在健康问题)。数据显示,使用智能手环的居民,行为改变维持率(6 个月后)比未使用者高 27%。
(二)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1.现存局限
长效性不足:干预周期仅 12 个月,慢性病发病率、医疗支出等长期指标尚未显现;
数字化鸿沟:65 岁以上居民短视频使用率仅 32%,部分高龄人群仍依赖线下教学;
城乡差异:研究样本集中于县城社区,农村地区地广人稀,服务可及性需进一步探索。
2.改进策略
政策保障:建议将 "中职社区健康服务" 纳入职业教育 "提质培优" 行动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建议按每服务 1 名居民 / 年拨付 50 元);适老化改造:开发 "银发版" 健康教育产品,如大字版手册、方言广播剧,同时培训家庭照护者作为 "健康传递员";
标准化建设:编制《中职社区健康教育服务规范》,明确课程目录(建议包含 10 类核心课程)、师资培训时长(每年≥40 学时)、效果评估周期(每季度 1 次小评估,每年 1 次全面评估)。
(三)推广价值与成本效益
以德江县为例,该模式人均年服务成本约 200 元(含师资、设备、耗材),显著低于专业机构健康管理服务(人均年成本≥800 元)。若在全县 12 个社区推广,预计可覆盖 1.6 万居民,按慢性病管理相关研究推算,年均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约 240 例,节约医疗支出超 200 万元。此外,该模式可复制至全国 1.18 万个县域社区,为破解基层健康治理难题提供 "低投入、高适配" 的解决方案。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中职 + 社区" 健康教育模式通过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参与式教育设计和技术工具创新,有效突破了县域社区健康教育的资源与效能瓶颈。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 "教育服务 - 社区治理 - 健康公平" 的三位一体机制,既提升了居民健康素养,又培育了社区自治能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数字化工具的适老化改造、城乡差异化策略及政策保障机制,推动该模式从 "县域样本" 向 "全国范式" 升级,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杰.社区教育资源体系的系统分析:逻辑架构、运作模式与优化机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3):29-37.
[2]赵晓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家园社协同育人现状研究 ——以H县Q社区为例.西南大学,2022(06):114.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2)[R].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4] 陈晓明,等。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J]. 教育研究,2022 (5): 112-121.
注:此文为2024年铜仁市社区教育科研项目课题《健康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模式与实践效果研究》(立项编号:TRSQ2024-03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