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域下中职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杨家琼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校协同是提升中职劳动教育效能的关键。以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为例,针对当前家校协同机制缺位、家长参与不足等问题,从学校机制创新(课程融合、实践联动、多元评价)与家长参与策略(认知提升、渠道拓展、能力培养)入手,构建“目标协同—内容融合—实践联动—评价反馈”的育人体系,为中职劳动教育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家校协同;中职劳动教育;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家长参与策略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政策驱动下,劳动教育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中职教育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沿阵地,其劳动教育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因行业特性,对学生服务实操能力、职业素养要求高,亟需家校协同融入人才培养。但当前家校协同存在机制松散、家长参与不足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与职业能力脱节。本文立足实践探索,旨在构建科学高效的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模式,为同类专业提供借鉴。

一、中职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劳动教育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

1.课程体系割裂化:多数中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呈现“两张皮”现象。以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为例,劳动教育仍局限于基础劳动技能训练,缺乏与客房服务流程优化、餐饮服务标准化、导游讲解规范化等专业核心能力的深度融合,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的需求。

2.实践平台单一化: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资源整合不足,家庭劳动实践场域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学生仅能在校内模拟场景中开展有限实践,缺乏真实工作场景与家庭日常劳动的综合锻炼,难以形成“学校实训-企业实习-家庭实践”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闭环。

3.评价机制片面化:劳动教育评价以学校单方考核为主,过度依赖理论测试与校内实践表现评分,未将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纳入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职业劳动素养的成长轨迹与实际水平。

(二)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深层障碍

1.认知局限

通过对 6 所中职院校四百多名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发现,68%家长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仅22%能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核心技能(如宴会服务、导游讲解),参与积极性低。

2.协同机制缺失

当前家长参与劳动教育多以临时性活动为主,如家长开放日,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平台。家长参与仅停留在信息接收层面,未真正参与到劳动教育方案制定、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

3.指导能力不足

调研显示,79%的家长表示“不知如何在家指导孩子开展专业相关劳动实践”。学校未为家长提供系统的专业劳动技能认知资源,导致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脱节,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的机制建设与实施策略

(一)构建“四位一体”学校劳动教育机制

1.产教融合的课程共建机制

开发“专业+劳动”融合课程模块。依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劳动教

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三大特色课程模块:

基础服务模块融合客房清洁、餐饮摆台等实训与家庭整理、餐桌布置任务,采用家校双轨评分;

职业素养模块通过情景模拟与家庭服务实践(如聚会接待),家长录制视频、学校点评;

拓展创新模块结合地方旅游资源,家校联合开发设计旅游线路等。

2.多维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

创设“家庭劳动微课堂”实践体系,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实践模式。

生活服务课堂:布置“家庭客房管家”任务,要求学生按酒店标准整理房间、更换床品,并制定家庭客房服务流程标准;

文化传播课堂:鼓励学生录制“家乡旅游景点讲解”视频,家长协助选址、拍摄与后期剪辑;

应急保障课堂:模拟家庭场景中的突发状况,如客人突发疾病、设备故障等,学生负责应急处理,家长扮演角色并记录表现。

3.打造“校企家”协同实践基地

与区域内知名星级酒店、景区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 1 次“家

长进企业”活动。家长可全程参与学生企业跟岗实习,监督实习表现;企业导师同步为家庭劳动实践提供专业指导,实现校、企、家劳动实践无缝衔接。

4.动态反馈的多元评价机制

构建“学校-企业-家庭-学生”四方参与的动态评价体系,全面记录学生劳动素养成长。

过程性评价:家长每周填写《家庭劳动实践记录册》,详细记录学生劳动过程中的技能掌握情况、态度表现、问题解决能力等;

成果性评价:家校共同完成劳动实践项目作品,如家庭旅游攻略手册、特色餐饮服务方案,邀请企业专家、教学行家参与评审;

发展性评价:每学期末召开家校企联席会,基于《劳动素养成长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动态评估学生职业劳动能力发展趋势,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

(二)家长深度参与的可行性策略

1.组织架构:成立家校劳动教育协同中心

由校长牵头,联合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家长代表组建协同中心,每学期召开1次专题会议,统筹规划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2.能力提升:实施“家长职业导师培育计划”

(1)分层递进式培训体系

学习层:开设“旅游服务礼仪进家庭”线上直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讲解服务礼仪规范、沟通技巧等基础知识;

实践层:组织家长走进学校实训基地,开展中餐宴会摆台、导游模拟讲解等实操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师”证书。

(2)双导师制协同指导

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校专业教师+家长职业导师”。如导游方向由家长中的资深导游指导线路设计优化、讲解技巧提升;餐饮方向由酒店管理从业者家长指导餐饮服务流程标准化操作。

3.荣誉表彰机制:设立“最佳协同育人家庭”荣誉奖项,通过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家长会等渠道宣传优秀案例。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实施三年后,学生技能达标率从62%提升至91%,其中“宴会服务流程规范度”“导游讲解能力”等核心指标显著提升;家长参与率达82%,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5%,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显著增强。

(二)优化方向

针对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开发个性化劳动教育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指导平台;

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劳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实现实践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分析;

推动家长参与从“项目执行”向“课程研发-质量监控-文化营造”全链条延伸,深化协同育人内涵。

四、结论

家校协同视域下的中职劳动教育,需以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多维联动、评价多元协同,实现学校、家庭、企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实践表明,当家长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育人共同体”,劳动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培育学生职业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未来将探索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模式,为新时代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创新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20.

[2]王新/李华.职业院校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2):65-70.

[3]刘敏.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旅游研究,2024 (4):105-112.

[4]陈强.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 (18):88-93.

[5]张晓.家长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23 (6):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