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再生骨料混凝土在道路铺装中的性能优化分析

作者

鞠健新

本溪公路监理有限公司 117000

摘要:随着道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RAC)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道路铺装材料,凭借其资源循环利用和减排降碳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再生骨料来源、加工工艺及其物理化学特性,分析了RAC在道路铺装结构层与路面层中的力学性能、抗冻融性能、抗渗性能及耐久性能。重点探讨了通过优化骨料表面处理、掺加矿物掺合料、纤维增强以及化学减水剂配合比例等手段,提升RAC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和耐久性,并结合现场应用案例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在道路铺装中的推广应用提出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发方向,包括智能化配合比设计、纳米改性技术以及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再生骨料混凝土;道路铺装;性能优化;纤维增强;矿物掺合料

引言

在RAC基层施工中,振捣与铺设直接影响结构的密实度与均匀性。应采用多点布置的独立振动头,并以螺旋式方式插入振动杆,精准控制长直面接缝位置,配合振动压路机与激光整平系统实时校正,提高平整度与层间粘结。养护阶段应在初凝前及时覆膜洒水,保持相对湿度≥95%并连续养护不少于7天;后续持续盖湿布并定时喷雾,杜绝早期荷载;高温季节需结合喷雾降温与卷膜覆盖防止表层过快蒸发;冬季施工则需配备临时加温和保温被,确保现场温度不低于5℃,并在28d时完成强度检测,力争达到设计值85%以上。通过上述精细化振捣、整平和养护措施,可显著提升RAC基层的抗冻融和抗裂性能,并实现长期稳定服役。

一、再生骨料特性与预处理技术

再生骨料主要来源于建筑拆除混凝土,经一级破碎得到粒径较粗的原骨料团聚体,再经二次破碎、筛分得到符合规范要求的再生粗骨料(粒径5~20 mm)与再生细骨料(过筛率大于75%)。由于旧浆体与骨料间结合力较弱,其含水率可达6%~8%,空隙率通常超过18%,压碎值和磨光值均劣于天然骨料,且表面呈粉状或片状复合结构。为改善再生骨料性能,可采取以下预处理技术:一是酸洗或碱洗,通过化学剂溶解或剥离旧浆体;二是机械研磨去除附着层,提高表面粗糙度;三是浸水饱和后风干处理,以减少拌合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四是涂覆表面强化材料,如硅酸盐类固化剂或环氧树脂乳液,提高界面结合强度。对比研究表明,表面强化处理可使再生骨料与水泥浆的粘结强度提高15%~25%,有效降低了水化热效应引起的裂缝风险。

二、混凝土配合比与矿物掺合料优化

针对再生骨料高吸水率和低密实度特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首先应考虑在满足坍落度的前提下,减少自由水用量,并适当提高水胶比控制范围。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和硅灰具有良好填充效应和二次水化活性,可在骨料间隙中形成硅酸钙水化物胶结体,提升后期强度和抗渗性。研究表明,将粉煤灰掺量控制在15%~30%,矿渣粉掺量15%~25%时,再生骨料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可提高10%~15%。结合低碱活性机制,可在水泥中添加5%~10%硅灰,显著改善微裂缝密度与孔隙结构,并提升抗冻融循环次数。此外,超塑化剂应选用对再生骨料界面不敏感的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其掺量(0.8%~1.2%)可使坍落度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纤维增强与复合外加剂应用

为进一步提升RAC的抗裂性能和韧性,在基础掺合料体系中引入纤维增强技术具有显著效果。常用纤维包括聚丙烯纤维、钢纤维和玄武岩纤维,其中聚丙烯纤维用量0.9~1.2 kg/m³时,可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干裂面积减少30%60 kg/m³时,抗折强度提高20%~25%。此外,可组合使用纳米二氧化硅和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构建“纳米+聚合物”双重增强网络,在微观级别密实骨料与水泥浆界面,提高抗渗和抗冻性能。复合外加剂的配伍需严格实验筛选,以免引发负面相互作用。

四、施工工艺与养护条件优化

在再生骨料混凝土(RAC)基层施工中,振捣与铺设工艺直接决定其结构的紧密度与整体均匀性。为确保振实效果,应采用多点布置的独立振动头,并辅以螺旋式插入振动杆,使混合料在不同深度与位置均匀密实,避免因振捣不当造成孔隙或分离现象。在长直段连续浇筑时,要合理控制面层接缝位置,防止冷缝和接缝弱化区域的形成。对于铺块施工,可结合小型振动压路机及激光整平系统,实时调整高差,确保铺设面平整度达标并增强层间粘结性能。进入养护阶段,应在初凝前及时覆膜并洒水养护,保持相对湿度不低于95%的湿润环境,持续不少于7天。随后阶段继续覆盖湿布并定时喷雾,以防早期干缩开裂。高温施工时,应采取喷雾降温及卷膜覆盖等手段,抑制水分快速蒸发,避免表层裂缝;冬季低温条件下则应配备临时加热设备与保温覆盖,维持环境温度高于5℃。在养护28天时应完成强度检测,力求其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5%以上,从而有效提高RAC基层的抗冻融能力和抗裂性能,保障道路结构的耐久性与服役性能。

五、经济与环境效益及未来展望

从寿命周期成本(LCC)角度看,RAC道路虽然在材料采购环节比天然骨料混凝土高出5%~10%,但其后期养护频率降低、维护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废旧混凝土回收补贴,20年使用周期内可累计节约总成本8%~12%。环境影响评价表明,RAC基层每铺设1 km道路可减少约30%~40%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60%以上的建筑废弃物堆存量,显著降低了原材料开采和废弃物填埋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未来研究应聚焦三方面:一是完善再生骨料质量分级与检测标准,细化耐久性和活性物质含量指标;二是开发高效现场预处理装备,实现自动化筛分、水洗和干燥一体化作业,提升施工效率与材料一致性;三是推广基于BIM与物联网的智能化配合比设计与在线监测平台,贯通“配合比设计—施工执行—运维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同时,可探索纳米级功能添加剂与环保低碳材料的协同效应,构建新一代高性能RAC体系,并建立全过程环境与性能监测评价体系,为道路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

结论

再生骨料混凝土在道路铺装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通过预处理技术强化骨料表面活性、优化集料级配并合理掺入矿物掺合料,同时辅以纤维增强和复合外加剂,可显著提升力学强度、抗裂性能及抗冻融耐久性。结合激光整平、分层压实等精细化施工工艺,以及早期覆盖保湿和温控养护措施,能够进一步减少施工缺陷。其经济效益体现在降低天然材料消耗和养护成本,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碳排放和废弃物填埋,符合双碳目标与资源循环利用战略。未来应加快产业化示范推广,完善再生骨料质量标准和养护规范,并借助BIM、物联网和大数据实现道路铺装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助力智能化、绿色化道路工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家舟.再生混凝土骨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24,(12):93-96.DOI:10.13282/j.cnki.wccst.2024.12.030.

[2]周子斌.公路改造项目中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探讨[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4,5(22):96-98.

[3]洪秀君.再生骨料防堵塞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J].福建建设科技,2024,(05):84-86.

[4]王义成,许斌,高奥东,等.再生骨料掺量对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23,40(S1):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