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绿化对城市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曲胜
盘锦金帛交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与功能优化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本文基于生态绿化视角,深入探讨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关系,系统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及生态绿化应用困境,包括空间布局失衡、生态效益不足等。通过剖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基础,针对性提出空间布局优化、功能融合、植物科学配置、特色景观营造等设计策略,旨在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公共空间功能性与吸引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绿化;城市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空间布局;功能融合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持续扩张,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日常活动、社会交往和生态调节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空间扩张,忽视了公共空间的生态建设与功能优化。生态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能够通过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发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同时为市民创造舒适宜人的休闲活动场所。将生态绿化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态压力,还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求。
一、生态绿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生态绿化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绿化建设方式。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公众自由使用、开展各类活动的开放性空间,包括城市公园、广场、街道、滨水空间等。这些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多功能性,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调节城市微气候、缓解热岛效应等生态功能。
1.2 基础理论支撑
生态学理论是指导生态绿化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理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指导在城市公共空间绿化设计中,将植物、土壤、水体等部分看作有机的整体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依据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配伍原则,通过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组合来实现空间充分利用与生态系统高稳定性。景观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将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相互联系,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通过建设生态廊道、绿道等线性空间将隔离斑块连接起来,并组成完整的网络从而促进生物迁徙与生态流。而城市规划学的理论是指导城市公共空间宏观规划设计的科学理论。
1.3 生态绿化对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的重要性
城市生态绿化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系统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降低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成分,通过蒸腾作用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使城市温度上升的“热岛效应”得到缓解。生态绿化从空间质量提升方面,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绿化层次及色彩变化,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良好的自然氛围;通过绿色植被,缓解人们视觉疲劳和压力,给人以心理上的放松。
二、城市公共空间现状与生态绿化应用问题分析
2.1 城市公共空间现状
现有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空间比例失调、空间利用不均衡等情况,有的城市发展新区公共空间面积大、档次高,而部分老旧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不足,人均绿化面积严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有些城市公共空间功能不够完善,大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单一,表现为单一的欣赏功能,休闲、娱乐、体育等功能设施缺失;还有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服务,如座椅少、缺少遮阳、避雨设施等无法满足市民基本的需要等。
2.2 生态绿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生态绿化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街道绿化以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树种来考虑生态树种选择和种植;部分城市在广场设计中增加了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增加绿化面积。生态绿化应用效果有待提高。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生态绿化设计单纯追求美观,并没有充分发挥生态绿化功能;植物配置不合理,外来植物比例较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病虫害等问题突出;生态绿化与公共空间功能联系不紧密,未充分利用满足市民的活动空间需求。
2.3 现存问题及成因剖析
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繁多。规划理念上,少数城市建设在公共空间设计上还是基于短期经济效益,生态绿化建设重短期效益而轻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导致生态绿化资金投入不足、设计不够科学系统;设计水平上,少数设计师不具备生态学知识,忽视了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原理和种间关系,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景观差;维护管理上,生态绿化后期维护成本较高,部分城市因资金不足而没有增加维护资金投入、养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原因导致植物修剪不及时、防治植物病虫害不充分,造成了生态绿化景观的退化。
三、基于生态绿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3.1 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优化布局,构建生态网络。坚持规划城市绿道、生态廊道,连接城市公园、湿地、郊野绿地、水体及林地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并结合城市人口分布和功能分区等,平衡安排城市公共空间,在旧城区见缝插绿、拆除违建建绿,增加口袋公园、微型绿地;在新建地区设置大型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并使居民基本均能步行10分钟到达周边公共空间,享受生态绿化福利。
3.2 功能融合设计策略
完善生态功能,城市公园要强化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建设,收集、净化、回用雨水;依托植物群落吸收空气污染物、降低噪音等功能。从功能兼容性上,实现休闲、娱乐、健身、文化等功能与生态绿化结合。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嵌入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文化长廊等,利用植物配置进行不同的功能空间场景塑造。如上海世纪公园,在大块的绿地中设计跑步道、篮球场、科普馆等满足市民休闲、健身、文化活动的需要。
3.3 植物配置优化策略
遵循乡土植物优先的原则,首选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进行绿化。乡土植物有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还可以体现地域的特色。群落化进行种植设计,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种间关系,组成乔、灌、草多层次、多功能的植物群落。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做到乔、灌、草相结合,营造稳定的生态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稳定性。另外注意植物的季相变换,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植物进行配置,做到四季有景。
3.4 景观风貌营造策略
融入地域文化因素,结合城市的历史、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提炼主题,并将其应用于生态绿化的布局当中。苏州园林绿化布局中的太湖石、竹、荷等元素就体现了江南水乡文化;西安公共空间布局中的国槐、石榴等植物以及仿唐式建筑小品表现出了古都文化的气质。季相景观规划,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呈现出丰富景观。植物可选择樱花、玉兰等观花类植物种植于春季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观。
结语
基于生态绿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优化设计是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理论基础、剖析现状问题、实施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吸引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进一步深化生态绿化理念,不断创新设计方法,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向生态、宜居、特色的方向发展,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峰.基于生态绿化对城市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J].现代园艺,2025,48(13):166-169.
[2]朱俊杰.园林绿化管理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与发展建议[J].居舍,2023,(30):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