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1+X”证书制度下中职大数据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

罗久燕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下,“X”证书与专业教育的融通是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革新的关键。针对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脱节、教学场景与岗位能力不匹配等问题,本研究以职业能力图谱与教学内容的动态适配为切入点,构建“标准引领—场景驱动—资源赋能”三位一体的教改框架。通过分析当前课改问题,提出教学内容更新、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资源利用等策略,旨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关键字:1+X证书制度;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改革;融合路径

一、引言

大数据产业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动力,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像井喷一样激增,中职教育承载着为产业输送高素质劳动群体的重任,传统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渐渐暴露出与产业需求脱轨的问题。“1+X”证书制度的推出,为职业教育改革指引出方向,强调要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合起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能力。课证融通是 “1+X” 证书制度落地的关键途径,对于实现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确对接有重要的意义,探究基于职业标准与产业需求的课证融通渠道,可助力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增进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课改现状剖析现状剖析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大量弊端,课程安排偏向理论,理论课程在总课程里占比过大,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薄弱,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难以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课程内容更新的效率不高,无法迅速跟上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跟企业实际应用的差距比较大,各课程相互间缺少有机衔接,知识的零散破碎程度大,学生较难形成成体系的知识架构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脱节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的问题: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滞后行业需求,实践环节脱离真实工作场景,评价体系缺失职业能力要素。这导致人才培养难以匹配产业升级,"X"证书含金量受质疑。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开发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推动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系统改革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三)校企合作不足

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面临着不少困境:合作形式单一,缺少深度层面的产教融合机制;二是企业投身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仅停留在供给实习岗位的层面里;三是合作内容碎片化现象明显,未形成一套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此类浅尝辄止的校企联动,无法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提供支撑。

(四)教学资源短缺

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存在明显不足:教材课件等基础资源匮乏,教师需耗费大量时间整合零散内容;实训条件薄弱,硬件配置低端、软件更新滞后,无法满足大数据分析需求;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各科目衔接松散。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实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基于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路径

(一)以产业需求更新教学方向

牢牢跟踪大数据产业发展走向,迅速把前沿技术及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内容,聚焦行业当下热点,如大数据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实践应用,更新教学项目以及课程案例,在数据可视化课程的讲授阶段,引入企业实际操作的大数据可视化项目,让学生清楚企业怎样以可视化手段展示数据、辅助做决策;在数据挖掘这门课程里,讲解最新的挖掘算法及其应用场景,利用产业需求驱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保证学生所学知识跟企业实际应用同步匹配,强化学生的专业适应水平。

(二)以校企共建专业创新课程内容

校企合作是促成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节点,推荐采用“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的深度合作模式来开展工作:一方面引入行业标杆龙头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把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转化成教学资源;搭建校企联合教研室,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兼职导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及教学的实施。通过定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实现同步更新,与此同时可创建“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实践,促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企业岗位需求和技术标准无缝对接,该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三)以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基础支撑,处于学校跟企业协同实施育人的模式下,院校可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贴合“1+X”证书标准的模块化,进而配套设立动态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依靠建设智能化的数字化授课平台,把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数字教材等资源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和共享,这些举措不仅可有效增强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实用性,还可带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靠后盾。

(四)以短期集中实训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锤炼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环节,以短学期集中实训为关键点,使课程内容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达成对接,采用“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切实增进了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采用校企共同兴办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企业导师带领下的顶岗实习和轮岗实训,让学生走进真实工作的环境,掌握行业前沿工艺。采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辅助教学开展,既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反复开展训练,又能让实操风险有所降低,这种以“校内实训+企业实践+虚拟仿真”为内容的多维培养体系,既加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准,又造就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方面的能力。

(五)以分段多角色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查验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途径,在实际实施的过程里,理应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职业认证”的三维评价模式:过程性考核着力记录学生在项目任务、课堂表现、实训操作等方面的成长变化轨迹;期末终结性考核主要系统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本领;同时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添加到评价体系中,以行业标准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水平,该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可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绩效,还可促进教学持续优化,采用引入企业专家开展评价、创建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等途径,可进一步改进评价体系,保证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术契合社会需求。

四、总结

处于“1+X”的背景环境,中职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为系统工程,得从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做起,采用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教学和设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手段,全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中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强跟企业的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无缝接轨,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亚盛,周新源. 1+X证书制度下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5-10.

2.李政.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2022(3):112-121.

3.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5.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案例汇编(2020-2023)[G].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