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生教育新路径研究
毛伟东
会宁县回民小学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性工程。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教师从小培养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索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新路径,以铸牢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生;文化交流
引言:在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同,更是对多样性统一的文化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传递这种价值观,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应凭借合理的理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民族知识进课堂
中华民族作为多元一体的整体,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解并认同这一多样性的文化背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将民族知识纳入小学教育,能够让学生从小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其民族团结的意识。这种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培育,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的内容融入各科教学中,以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接触并理解这些重要知识点。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民族的经典故事作为课文内容,讲述各民族的神话传说、英雄事迹或是民间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这些故事,并配合相关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则可以设计互动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结合表演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教师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多样性的理解。此教育方式不仅能将知识融入实际活动中,更能够凭借亲身参与的方式,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教师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为例,活动从民族文化展示开始,教师需要借助PPT或视频介绍某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初步了解该民族的独特文化。为增强活动的参与感,教师应设置民族文化体验环节,让学生尝试穿戴该民族的传统服饰,或者学习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而在校园文化节,则可以设计“民族文化体验日”活动,让学生在一天内体验多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需要安排在校园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展区,学生在进入展区时可以领取一张“民族文化护照”,每参观一个展区并参与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后,护照上会盖一个代表该民族的印章。展区内应设置各种互动体验项目,如学习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体验傣族的泼水节习俗、品尝维吾尔族的特色美食等。在每个展区,还可以安排该民族的学生担任“文化大使”,为参观的学生讲解该民族的历史渊源。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还能在集章过程中激发探索的欲望。
三、组织实地考察学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不仅是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方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凭借近距离地观察,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其心中埋下对各民族文化热爱的种子。在组织实地考察学习时,可以选择带领学生前往民族博物馆进行深度参观学习。进入博物馆后,由专业讲解员向学生介绍各展区的主要内容。随后,学生可以按照展区分组进行参观,每个展区重点展示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成就。学生在展区内近距离观察不同民族的服饰、生活用具和工艺品,讲解员应详细讲述每件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物品在各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可以让学生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制作简单的民族工艺品,如苗族的刺绣或藏族的唐卡画。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各民族工艺的精妙,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设计“手拉手”活动
“手拉手”活动在小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搭建跨民族的沟通桥梁,学生能在交流互动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在设计“手拉手”活动时,首先可以从跨民族的学生交流项目入手,建立不同民族学校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活动的启动阶段,可以由双方学校的教师代表进行初步交流,确定具体实施方案。随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撰写介绍自己的书信,信中可以包含对自己的民族的简单介绍,并附上一些日常生活的照片或民族节日的庆祝照片。在书信往来一段时间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互访学习。互访学习环节可以安排在双方学校的传统节日或重要活动期间,学生在互访过程中,可以互相参加一些特色活动,以此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访问过程中,应组织学生共同完成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共同参加一次社区服务,或是在当地的一些文化遗址进行考察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合作,分享各自的观点,增进彼此的友谊,并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不同民族间的团结精神。在这些活动结束后,需安排双方学生互赠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以表达对彼此文化的尊重,进而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
结束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探索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新路径,对于培养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育过程中渗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激励下一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文化自信与国家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蔡雪飞, 戴英杰. 铸牢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寻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 (12): 16-18.
[2]施建英. 新时代铸牢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初探 [J]. 现代教学, 2023, (18): 48-50.
[3]田琳, 张华珍. 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 [J]. 中国民族教育, 2023, (09): 47-50.
[4]张瑞琴. 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22, (06): 7-8.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公布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
传教育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生教育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