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监理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
周芳颜
武汉鸿诚工程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紧张,向地下空间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高层建筑、地下商场、地铁站、地下停车场等各类地下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基坑工程作为这些地下工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深基坑工程不仅为上部结构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一旦出现问题,将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深基坑工程监理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是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形势下的迫切需求,对于提高深基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监理;风险评估;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深基坑工程在各类建筑项目中愈发常见。深基坑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其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众多。监理作为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对深基坑工程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深基坑工程监理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深基坑工程潜在风险分析
1.1地质风险
地层分布不明导致支护结构受力失衡,岩土参数偏差引发承载力计算错误。地下水位变化未被准确预测造成突涌或管涌。软弱夹层或破碎带未被探明诱发局部坍塌。不良地质条件如流砂、膨胀土加剧坑壁变形。断层或溶洞的存在导致突发性渗漏或塌陷。土体蠕变特性未被充分考虑引发支护体系失效。
1.2环境风险
施工振动传导至邻近建筑引发结构裂缝或倾斜。扬尘扩散范围超出预期污染周边空气。噪声持续超标干扰居民生活及工作。地下管线受挤压或挖断导致燃气泄漏或供水中断。周边道路因沉降产生裂缝或塌陷。绿化带及地下设施受施工扰动破坏原有功能。
1.3技术风险
支护选型与地质条件不匹配造成支撑变形过大。降水井布置密度不足引发地下水位回升。监测点位缺失或频率不足延误风险预警。土方开挖顺序错误导致应力集中破坏支护。设备选型不当无法满足土层加固要求。注浆参数控制偏差引发土体加固不均匀。
1.4管理风险
安全交底流于形式致使作业人员违规操作。应急预案缺失延误突发事故处置效率。分包队伍资质不符导致施工质量失控。监管人员配备不足难以覆盖全作业面。危险区域警示标识缺失增加意外伤害概率。施工进度盲目抢工忽视隐蔽工程验收。
2深基坑工程监理风险评估方法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环节,监理人员需通过多维度手段全面排查潜在风险。资料收集与分析是首要步骤,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周边环境调查报告、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等,通过系统梳理这些资料,挖掘可能影响基坑安全的地质缺陷、环境干扰或设计疏漏。现场勘察是风险识别的关键补充,需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周边建筑物分布、地下管线走向等,直观发现图纸未标注的隐蔽风险点,如临近建筑裂缝、管线老化或地下水位异常。专家咨询可弥补技术盲区,邀请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领域专家参与评估,借助其经验识别易被忽视的风险因素,如特殊土层特性、复杂环境交互作用或施工工艺适配性不足等问题,确保风险识别全面无遗漏。
2.2风险评估指标确定
风险评估需建立科学指标体系,结合基坑工程特点与风险识别结果,从地质、环境、技术及管理四类维度细化指标。地质条件指标涵盖地层分布均匀性、岩土力学参数可靠性、地下水位波动规律及地质构造复杂性,直接影响支护结构选型与稳定性。周边环境指标需量化邻近建筑物与基坑的距离、建筑结构类型与基础形式、地下管线材质与埋深,评估施工扰动可能引发的沉降或破坏风险。施工技术指标聚焦支护结构合理性、降水方案有效性、土方开挖顺序及设备性能匹配度,反映技术可行性对工程安全的制约。管理指标包括施工组织协调能力、安全管理制度覆盖范围、人员培训效果及应急预案完备性,体现人为因素对风险控制的潜在影响。
2.3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风险评估需综合定量与定性方法,提升结果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建层次化指标模型,邀请专家对各层级指标权重进行两两比较打分,量化地质、环境等技术与管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最终加权计算综合风险值。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于不确定性较高的风险因素,将定性描述转化为模糊数学语言,通过隶属度函数处理指标模糊性,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并合成评价结果,有效解决数据不精确问题。风险矩阵法则以直观性见长,将风险发生概率与潜在后果划分为不同等级,形成矩阵交叉定位,快速判定风险等级并优先处理高风险区域,适用于初期快速筛查或资源有限时的优先级排序。
3深基坑工程监理风险控制措施
3.1施工前控制措施
监理人员在施工前需采取系统性措施,从源头降低深基坑工程风险。严格审核施工方案是核心环节,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法选择、工序安排、临时支撑设置等关键内容进行论证,确保方案符合设计规范且具备可操作性。地质勘察与周边环境调查是风险评估的基础,要求施工单位提供详尽的地质报告及环境数据,监理人员需核实土层分布、地下水位、邻近建筑及管线状况,避免因信息缺失导致支护设计偏差。同时,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及人员资格,核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确保施工团队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
3.2施工过程中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监理需贯穿围护结构、降水、开挖及监测等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管控。围护结构施工中,材料质量是首要控制点,严格验收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杜绝劣质材料进场;施工工序需按设计执行,如地下连续墙的成槽垂直度、钢筋笼焊接质量及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均需全程旁站监督。基坑降水环节需审核井点布置与抽水速率,实时监测水位变化,防止过度降水引发地面沉降,同时定期检修水泵设备,保障降水系统稳定运行。土方开挖须严格按分层分段方案进行,严禁超挖或无序堆土,运输路线规划需避开敏感区域。变形监测是风险预警的关键,采用全站仪、测斜仪等技术采集数据,一旦位移或沉降值超限,立即启动支护加固或开挖调整等应急措施。
3.3施工后控制措施
工程收尾阶段需通过严格验收与经验总结闭环管理风险。分阶段质量验收是保障最终成果的核心,每道工序完成后均需按设计参数及规范标准检测,如支护结构强度、基坑回填密实度等,不合格工序必须整改直至达标。验收资料需完整归档,包括材料检测报告、隐蔽工程记录及监测数据等,为后续运维提供依据。工程结束后需全面复盘,分析监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如监测盲区、响应滞后或管理漏洞等,提出优化建议。针对技术创新或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成功经验,需提炼形成标准化操作指南。
结束语
深基坑工程监理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是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估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到施工后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保障深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监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履行监理职责,为深基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润.深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和监理措施[J].中国住宅设施,2024,(09):106-108.
[2]易朝晖.谈建筑深基坑工程监理的重要性及创新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4):53-55.
[3]李德新.深基坑工程管理要点及策略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3,(17):82-84.
[4]王亮.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居舍,2022,(10):112-114.
[5]张博.深基坑工程施工阶段监理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19,(05):63-66.